青毡帐二十韵

白居易 〔唐朝〕

合聚千羊毳,施张百子弮。

骨盘边柳健,色染塞蓝鲜。

北制因戎创,南移逐虏迁。

汰风吹不动,御雨湿弥坚。

有顶中央耸,无隅四向圆。

傍通门豁尔,内密气温然。

远别关山外,初安庭户前。

影孤明月夜,价重苦寒年。

软暖围毡毯,枪摐束管弦。

最宜霜后地,偏称雪中天。

侧置低歌座,平铺小舞筵。

闲多揭帘入,醉便拥袍眠。

铁檠移灯背,银囊带火悬。

深藏晓兰焰,暗贮宿香烟。

兽炭休亲近,狐裘可弃捐。

砚温融冻墨,瓶暖变春泉。

蕙帐徒招隐,茅庵浪坐禅。

贫僧应叹羡,寒士定留连。

客宾于中接,儿孙向后传。

王家夸旧物,未及此青毡。

古诗译文 古诗注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聚合上千只羊的细毛,张设起百子弩般的支架。

骨架如柳枝般坚韧挺拔,颜色染上边塞的湛蓝鲜明。

这北方的器物因戎人创制,随着追逐敌虏而向南迁移。

狂风也吹不动它,抵御雨水浸湿后反而更显坚固。

有顶部在中央高耸,无棱角而四面圆润。

侧面开门宽敞通畅,内部严密而气温和暖。

从遥远的关山之外别离,初次安置在庭院门前。

明月之夜身影孤高,在苦寒的年月里价值珍贵。

柔软温暖的毡毯围在四周,管弦乐器在铿锵声中收束。

最适宜在经霜后的土地上,最合衬在飘雪的天空下。

侧边放置低矮的歌座,平铺开来作为小小的舞筵。

闲暇时常常掀开帘子进入,醉酒后便裹着衣袍安眠。

铁灯架移到灯的背后,银囊带着火种悬挂着。

深深藏起清晨的兰香火焰,暗暗存着隔夜的香烟气。

兽形炭炉不必再靠近,狐皮袍子可以丢弃了。

砚台温暖融化了冻住的墨汁,瓶中温暖使水变成春天的清泉。

香草帐幕白白招引隐士,茅草庵堂空自供人坐禅。

贫苦的僧人应当会羡慕,贫寒的士人定会留恋不舍。

在里面接待宾客,将它传给后代子孙。

王侯家夸耀的旧器物,也比不上这青毡帐。

  • 毳(cuì):指鸟兽的细毛,这里指羊毛。
  • 百子弮(quān):一种弓弩,这里形容支撑毡帐的支架。
  • 骨盘:指毡帐的骨架。
  • 塞蓝:边塞的蓝色,形容毡帐的颜色鲜明。
  • :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 汰风:狂风。
  • 无隅:没有棱角。
  • 豁尔:开阔、通畅的样子。
  • 枪摐(chuāng):形容乐器发出的铿锵声。
  • 铁檠(qíng):铁制的灯架。
  • 兰焰:指带有兰香的火焰。
  • 兽炭:做成兽形的炭,质地优良。
  • 弃捐:丢弃。
  • 蕙帐:用香草装饰的帐幕,常用以指隐士的居所。
  • :徒然,白白地。
  • 王家:王侯之家。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佳作,以二十韵的篇幅对青毡帐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层次分明,生动形象。

开篇从青毡帐的制作原料和支架写起,“合聚千羊毳,施张百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青毡帐二十韵》属于其描写器物的诗作。青毡帐是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一种毛毡帐篷,具有保暖、防风防雨等特点。

从诗中“北制因戎创,南移逐虏迁”可知,这种器物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后逐渐南传。白居易可能在生活中接触到青毡帐,被其实用价值和独特构造所吸引,于是创作此诗详细描绘其制作、特点及用途,展现了当时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反映了他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