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常秀才下第东归

白居易 〔唐朝〕

东归多旅恨,西上少知音。

寒食看花眼,春风落日心。

百忧当二月,一醉直千金。

到处公卿席,无辞酒醆深。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向东归去,旅途充满了愁绪;向西赴京,却少有知心的友人。

寒食节里看花,眼神迷茫;春风中面对落日,心绪惆怅。

二月时节,百般忧愁涌上心头;一场沉醉,价值千金也在所不惜。

无论到何处赴公卿的宴席,都不要推辞酒杯中的深情厚谊。

1. 唐代科举制度:唐代科举是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秀才是科举中的一个科目,虽后来渐废,但仍为对应试者的泛称。落第是科举考试中常见的情况,许多文人都有过类似经历,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相关题材的诗歌。

2. 寒食节:古代重要节日,在清明前一二日,习俗有禁火、吃冷食、扫墓等,唐诗中常以此节日为背景抒发情感。

3. 送别诗:是唐诗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祝福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往往结合景物描写来烘托情感。

4. 白居易诗歌风格:白居易的诗歌多通俗易懂,关注现实与人生,此诗虽为送别之作,却也体现了他对普通人情感的细腻捕捉。

  • 常秀才:指一位姓常的秀才,秀才是唐代对科举应试者的称呼。
  • 下第:科举考试未被录取。
  • 东归:向东返回故乡。
  • 旅恨:旅途的愁绪和遗憾。
  • 西上:指赴京应试,因为京城长安在西边。
  • 知音:指理解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 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有禁火、扫墓等习俗。
  • 百忧:多种忧愁。
  • :通“值”,价值。
  • 公卿: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 无辞:不要推辞。
  • 酒醆:酒杯,“醆”同“盏”。

《送常秀才下第东归》是白居易一首充满人情味的送别诗。我们先来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诗人送别落第东归的常秀才,字里行间满是对友人的同情与关怀。

首联直接点出友人东归的旅途中充满愁恨,而在西边的京城应试时又缺少知音,这两句概括了友人当下的处境,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孤独与失落。颔联通过描写寒食节看花时的迷茫眼神和面对春风落日时的惆怅心情,用具体的景物和神态来展现友人内心的愁苦,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让情感表达更含蓄也更深刻。

颈联说二月时节,友人心中充满各种忧愁,此时能一醉方休即便价值千金也值得,这既写出了友人愁绪之深,也表现出诗人对友人想借酒消愁的理解。尾联则是诗人的劝慰,希望友人在归途中遇到公卿的宴席时,不要推辞酒杯,这既是对友人的鼓励,也暗含着希望友人能得到善待,未来能有好的发展。

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唐代文人之间的真挚情谊,也能了解到当时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境遇,以及唐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模式。它就像一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千年前那个落第秀才的身影和送别者的温情。

全诗围绕“送别”与“落第”展开,情感真挚深沉。首联“东归多旅恨,西上少知音”点明常秀才东归的愁绪和在京的孤寂,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颔联“寒食看花眼,春风落日心”以景衬情,寒食节的花、春风中的落日,都染上了主人公的愁情,景象与心境交融,极具感染力。颈联“百忧当二月,一醉直千金”进一步抒发落第后的忧愁,以及借酒消愁的无奈,“直千金”凸显了此刻一醉解千愁的迫切。尾联“到处公卿席,无辞酒醆深”则转为劝慰,希望友人在归途中能受到善待,也暗含着对友人未来的期许,使全诗在伤感中透出一丝温暖。

诗歌语言质朴自然,对仗工整,如“东归”对“西上”,“寒食”对“春风”等,体现了唐诗的典型特征。情感层层递进,从离愁到孤寂,再到忧愁与劝慰,脉络清晰,将送别友人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是白居易为送别科举落第东归的常秀才而作。唐代科举制度下,许多读书人怀着壮志赴京应试,落第后往往心情失落,踏上归途。白居易作为经历过科举且仕途有所发展的文人,对常秀才的处境抱有同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友人的劝慰与不舍。当时社会中,文人之间的交往频繁,送别诗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此诗便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