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池答侍中问

白居易 〔唐朝〕

主人晚入皇城宿,问客裴回何所须。

池月幸闲无用处,今宵能借客游无。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主人傍晚进入皇城住宿,询问客人徘徊着有什么需要。

池中的明月幸好闲着没有用处,今晚能否借给客人游览呢?

1. 唐代官制:侍中是唐代门下省的长官,位列宰相,是重要的中央官员,负责审核政令等事务。

2. 长安皇城:唐代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皇城位于宫城之南,集中了中央各官署,是国家行政中枢所在地。

3. 白居易诗歌风格:白居易的诗歌多通俗易懂,注重反映现实生活,此诗虽为应酬之作,仍体现了其平实自然的语言特点。

4. 古典诗歌中的问答体:这首诗采用问答形式,使诗歌情节性增强,人物形象更鲜明,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 集贤池:唐代长安城中的一处池苑,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
  • 侍中:古代官名,为中央高级官员,此处指诗中的"主人"。
  • 皇城:指当时的都城长安的皇城,是中央官署所在地。
  • 裴回:同"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 何所须:即"须何物",需要什么东西。
  • 池月:池中的月亮倒影。
  • :幸好,幸亏。
  • 无用处:没有被利用的地方,此处指月亮正闲着。
  • 借客游无:借给客人游览吗?"无"是语气词,表疑问。

《集贤池答侍中问》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小诗,展现了唐代文人交往的日常场景。开篇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关系,主人作为侍中,身份尊贵,却对客人关怀备至,体现了友人之间的融洽情谊。

诗人在面对主人的询问时,没有直接诉说需求,而是巧妙地以池月为切入点,提出借月夜游的想法。这种回答既含蓄又富有情趣,既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美景的欣赏,又不失礼貌地回应了主人的好意。从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仅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美,更擅长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全诗以白描手法为主,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通过简单的对话和场景描写,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氛围。同时,问答形式的运用让诗歌更具互动性和画面感,仿佛能让人看到当时两人在池边交谈的情景。

总的来说,这首诗虽短,却兼具生活情趣与艺术价值,是白居易诗歌中风格清新、构思巧妙的佳作,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唐代文人的生活风貌和精神追求。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巧妙的情趣。前两句"主人晚入皇城宿,问客裴回何所须",以简洁的叙事交代了场景和人物对话,主人的关切与客人的徘徊形成呼应,为后两句的问答做了铺垫。

后两句"池月幸闲无用处,今宵能借客游无"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不直接回答自己的需求,而是将目光投向池中的明月,说这明月正好闲着没用,能否借给自己夜游赏玩。这种构思新颖别致,既表现了诗人对月色的喜爱,又以幽默委婉的方式回应了主人的询问,展现了诗人豁达风趣的个性。全诗篇幅短小,却意境清幽,将人情与自然之美巧妙融合,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感悟。《集贤池答侍中问》创作于中唐时期,具体年份不详。从诗题和内容来看,这是诗人在集贤池边与担任侍中官职的友人(主人)互动时所作。当时主人晚入皇城住宿,见白居易在池边徘徊,便询问他有何需求,诗人以池月相答,展现了文人之间轻松惬意的交往场景,也反映了唐代文人雅士在闲暇时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与生活情趣的追求。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