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归渭村先寄舍弟

白居易 〔唐朝〕

一年年觉此身衰,一日日知前事非。

咏月嘲风先要减, 登山临水亦宜稀。

子平嫁娶贫中毕,元亮田园醉里归。

为报阿连寒食下,与吾酿酒扫柴扉。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一年年感觉自己的身体日渐衰老,一日日明白过去的事情多有不对。

吟诗作对、嘲风咏月的兴致要先减少,登山临水的活动也应该渐渐稀疏。

像王霸那样在贫困中为子女完成嫁娶,如陶渊明般在沉醉中回到田园故乡。

特意告诉弟弟,等到寒食节到来之时,为我酿好美酒,打扫好柴门迎接我。

1.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2. 诗中运用了典故,“子平”指东汉王霸,“元亮”指东晋陶渊明,典故的运用使诗歌内容更丰富,情感表达更含蓄深刻。

3.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二日,节日里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习俗。

4. 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 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 此身衰:指自己的身体日渐衰老。
  • 前事非:过去的事情有很多错误、不妥之处。
  • 咏月嘲风:指吟诗作对,描写风月等自然景物,此处含消遣时光之意。
  • 子平:指东汉人王霸,字子伯,后隐居。这里用“子平嫁娶”典故,指为子女完成婚嫁大事。
  • 元亮: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热爱田园生活,此处借指自己向往田园归隐。
  • 阿连:指弟弟,出自谢灵运的诗句,后成为对弟弟的称呼。
  • 寒食:寒食节,古代在清明节前一两日,有禁火、扫墓等习俗。
  • 柴扉:柴门,代指简陋的家。

《将归渭村先寄舍弟》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是他向弟弟表达即将归乡的心情和安排的诗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

首先,从情感基调来看,诗人开篇便直抒胸臆,写出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渐衰的状态,以及对过往经历的反思,透露出一种历经世事沧桑后的通透与淡然。这种情感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对人生新阶段的坦然接受。

其次,从内容层次来看,诗歌先写自身的变化和心境的转变,然后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最后具体交代归乡的时间和对弟弟的嘱托,逻辑清晰,层层深入。每一部分都围绕着“归乡”这一核心主题展开,让读者能清晰感受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期盼。

再者,从艺术手法来看,典故的运用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诗人借用王霸和陶渊明的典故,既简洁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又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精准地传达出真挚的情感,这正是白居易诗歌的魅力所在。

最后,结合白居易的生平来看,他晚年确实多次请求归隐,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选择的真实写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厌倦官场纷扰、渴望回归本真生活的诗人形象。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个人情感,也能一窥中唐时期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情感真挚自然,体现了白居易诗歌“老妪能解”的特点。首联“一年年觉此身衰,一日日知前事非”,以直白的语言写出岁月流逝中身体的衰老和对过往的反思,奠定了全诗略带沧桑却又通透的基调。

颔联“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承接首联,表明随着身心变化,对过往的消遣活动兴致降低,暗示了心境的转变,为下文写归隐做铺垫。

颈联“子平嫁娶贫中毕,元亮田园醉里归”,运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家庭责任已了的欣慰,又抒发了对陶渊明式田园生活的向往,将个人的人生选择融入历史典故中,使情感表达更为深厚。

尾联“为报阿连寒食下,与吾酿酒扫柴扉”,以生活化的场景作结,向弟弟交代归家事宜,充满了亲情的温暖和对归家的期盼,让整首诗在平静中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全诗从个人感慨到生活抉择,再到亲情互动,层层递进,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一生经历丰富,仕途起伏。他晚年对官场生活渐生厌倦,更向往田园的闲适生活。这首诗是他即将返回渭村隐居前,寄给弟弟的作品。此时的白居易已到晚年,身体渐衰,对过往的人生有了更多反思,渴望回归田园,过安稳平淡的生活。诗中流露出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的珍视,通过与弟弟的约定,展现了他对归家后平静生活的期待。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