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年觉此身衰,一日日知前事非。
咏月嘲风先要减, 登山临水亦宜稀。
子平嫁娶贫中毕,元亮田园醉里归。
为报阿连寒食下,与吾酿酒扫柴扉。
一年年觉此身衰,一日日知前事非。
咏月嘲风先要减, 登山临水亦宜稀。
子平嫁娶贫中毕,元亮田园醉里归。
为报阿连寒食下,与吾酿酒扫柴扉。
一年年感觉自己的身体日渐衰老,一日日明白过去的事情多有不对。
吟诗作对、嘲风咏月的兴致要先减少,登山临水的活动也应该渐渐稀疏。
像王霸那样在贫困中为子女完成嫁娶,如陶渊明般在沉醉中回到田园故乡。
特意告诉弟弟,等到寒食节到来之时,为我酿好美酒,打扫好柴门迎接我。
1.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2. 诗中运用了典故,“子平”指东汉王霸,“元亮”指东晋陶渊明,典故的运用使诗歌内容更丰富,情感表达更含蓄深刻。
3.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二日,节日里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习俗。
4. 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将归渭村先寄舍弟》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是他向弟弟表达即将归乡的心情和安排的诗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
首先,从情感基调来看,诗人开篇便直抒胸臆,写出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渐衰的状态,以及对过往经历的反思,透露出一种历经世事沧桑后的通透与淡然。这种情感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对人生新阶段的坦然接受。
其次,从内容层次来看,诗歌先写自身的变化和心境的转变,然后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最后具体交代归乡的时间和对弟弟的嘱托,逻辑清晰,层层深入。每一部分都围绕着“归乡”这一核心主题展开,让读者能清晰感受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期盼。
再者,从艺术手法来看,典故的运用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诗人借用王霸和陶渊明的典故,既简洁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又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精准地传达出真挚的情感,这正是白居易诗歌的魅力所在。
最后,结合白居易的生平来看,他晚年确实多次请求归隐,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选择的真实写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厌倦官场纷扰、渴望回归本真生活的诗人形象。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个人情感,也能一窥中唐时期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情感真挚自然,体现了白居易诗歌“老妪能解”的特点。首联“一年年觉此身衰,一日日知前事非”,以直白的语言写出岁月流逝中身体的衰老和对过往的反思,奠定了全诗略带沧桑却又通透的基调。
颔联“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承接首联,表明随着身心变化,对过往的消遣活动兴致降低,暗示了心境的转变,为下文写归隐做铺垫。
颈联“子平嫁娶贫中毕,元亮田园醉里归”,运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家庭责任已了的欣慰,又抒发了对陶渊明式田园生活的向往,将个人的人生选择融入历史典故中,使情感表达更为深厚。
尾联“为报阿连寒食下,与吾酿酒扫柴扉”,以生活化的场景作结,向弟弟交代归家事宜,充满了亲情的温暖和对归家的期盼,让整首诗在平静中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全诗从个人感慨到生活抉择,再到亲情互动,层层递进,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一生经历丰富,仕途起伏。他晚年对官场生活渐生厌倦,更向往田园的闲适生活。这首诗是他即将返回渭村隐居前,寄给弟弟的作品。此时的白居易已到晚年,身体渐衰,对过往的人生有了更多反思,渴望回归田园,过安稳平淡的生活。诗中流露出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的珍视,通过与弟弟的约定,展现了他对归家后平静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