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梁初日光相似,出水新莲艳不如。
却寄两条君令取,明年双引入中书。
照梁初日光相似,出水新莲艳不如。
却寄两条君令取,明年双引入中书。
蜡烛照亮屋梁时,那光芒与初升的太阳相似;刚从水中绽放的莲花,其艳丽也比不上这烛光。
特意寄两条蜡烛给你,请你收下;待到明年,我们两人一同拿着它进入中书省(为官)。
1. 中书省:唐代中央行政机构之一,与门下省、尚书省并称“三省”,主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是重要的中枢机构。
2. 唱和诗:古代文人之间相互酬答而作的诗,往往是一方先作诗,另一方依韵或依意相和,体现了文人之间的交往和文学交流。
3. 白居易诗歌特点:白居易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易懂,风格平易近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 唐代文人交往:唐代文人之间常通过赠物、唱和诗等方式进行交往,形成了浓厚的文学交流氛围,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这首《因梦得题公垂所寄蜡烛,因寄公垂》是白居易一首富有生活气息和友情温度的诗作。首先,我们从题目来看,“因梦得题公垂所寄蜡烛,因寄公垂”清晰地交代了创作的缘由:因为刘禹锡(梦得)为题咏张籍(公垂)寄来的蜡烛一事,白居易便也以此为契机,回寄诗作给张籍。
诗的前两句着重描写蜡烛的光彩。作者没有直接说蜡烛有多亮,而是用“初日光相似”来比喻,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烛光的明亮;又将其与“出水新莲”对比,突出烛光的独特韵味,这种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让平凡的蜡烛在诗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这也是古诗中常见的状物技巧。
后两句则转向了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却寄两条君令取”是对友人赠物的回应,体现了礼尚往来的友好情谊;“明年双引入中书”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更展现了他与友人之间相互期许、共同进步的深厚友情。
从这首诗中,我们既能感受到唐代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和真挚的交往方式,也能体会到白居易诗歌“老妪能解”的通俗特点和蕴含其中的真情实感。同时,诗中涉及的中书省等机构名称,也让我们对唐代的官制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诗歌开篇两句“照梁初日光相似,出水新莲艳不如”,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蜡烛的光彩。将烛光比作初升的太阳,既写出了烛光的明亮,又带有一种温暖、蓬勃的气息;而说“出水新莲艳不如”,则通过与清新艳丽的新莲对比,突出了烛光的独特魅力,视角新颖,展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巧妙的构思。
后两句“却寄两条君令取,明年双引入中书”,由物及人,从回寄蜡烛的举动自然过渡到对未来的期许。语言质朴直白,却蕴含着深厚的情谊和积极向上的情怀。既表达了对友人赠物的回应,又流露出与友人共同进退、期待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心愿,使得诗歌在写景状物之外,更添了一份真挚的情感和人生的寄托。全诗风格清新自然,对仗工整,情感真挚,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又意蕴丰富的特点。
这首诗是白居易回赠给张籍(公垂)的作品。当时张籍寄给白居易蜡烛,白居易收到后有感而发,结合与友人刘禹锡(梦得)的交往和对未来的期许写下此诗。唐代文人之间常以物品相赠,并附诗唱和,这是当时文人交往的一种常见方式。诗中提到“明年双引入中书”,可能反映了作者对自己和友人未来仕途顺遂、能够一同在朝中任职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