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收身向园林下,犹寄名于禄仕间。
不锻嵇康弥懒静,无金疏傅更贫闲。
支分门内馀生计,谢绝朝中旧往还。
唯是相君忘未得,时思汉水梦巴山。
我已退隐园林之下安身,却仍挂着官职的虚名。 不像嵇康打铁般勤勉,愈发懒散静居;没有疏广的黄金,更显清贫闲适。 打理家门内剩余的生计,谢绝朝廷中旧日的往来。 唯有对您的思念难以忘怀,时常遥想汉水,梦回巴山。
1. 中唐"中隐"思想:既不完全归隐也不热衷仕进 2. 嵇康、疏广典故的反用手法 3. 白诗"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 4. 唐代官员致仕后的寄禄制度
此诗需注意三个层次: ① 表面写闲居生活,实为"中隐"宣言,反映唐代士大夫典型心态 ② 典故使用独具匠心,通过否定式对比("不锻""无金")强化自我形象 ③ 尾联的"相君"称谓暗含政治认同,汉水巴山的意象将私人情谊与地域政治勾连,展现白居易晚年复杂心理。
全诗以"闲"字为眼,前三联层层递进:首联点明半官半隐状态,颔联用典自嘲懒散清贫,颈联写具体闲居生活。尾联突然转折,以对令狐楚的深切思念打破前文闲适基调,暗含政治牵挂。语言平易却善用反差(如"懒静"对"贫闲"),体现白诗"言浅思深"的特色。
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约831年)隐居洛阳时。当时他身退心未退,虽辞去实职仍保留虚衔,诗中通过对比嵇康、疏广的典故,表达对友人令狐楚的思念,反映其"中隐"思想与矛盾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