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卢郎中赴河东裴令公幕

白居易 〔唐朝〕

别时暮雨洛桥岸,到日凉风汾水波。

荀令见君应问我,为言秋草闭门多。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分别的时候,傍晚的雨丝洒落在洛水桥边的岸上;你到达那里的日子,凉爽的秋风吹拂着汾水的波浪。

裴令公见到你时应该会问起我,你就告诉他,我如今多是在秋草丛生的时节闭门独处。

1. 郎中:古代官名,始于战国,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是朝廷重要官职。

2. 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因军队出征时住用帐幕而得名,后来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幕府中多有文人谋士辅佐。

3. 用典:诗中“荀令”一词运用了典故,以荀彧代指裴令公,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用典手法,可使表达更含蓄、典雅。

4. 送别诗特点:此诗符合古代送别诗的常见特点,通过景物描写渲染离别氛围,借助对别后情景的设想表达情感,语言质朴却情感真挚。

  • 卢郎中:指被送的友人,郎中是古代官职名。
  • 河东:古地区名,在今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地区。
  • 裴令公:指裴度,唐代名臣,曾封晋国公,令公是对中书令的尊称,此处用作敬称。
  • :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后也泛指官署。
  • 洛桥:指洛阳附近的桥,是送别之地。
  • 汾水:河流名,在今山西省境内,流经河东地区。
  • 荀令:指东汉末年的荀彧,曾任尚书令,仪容秀美,此处借指裴令公。

这首《送卢郎中赴河东裴令公幕》是白居易送别诗中的佳作。首联以“暮雨”和“凉风”两个意象,分别写离别时和友人到达后的情景,一送一迎,时空交错,既展现了离别的场景,又体现了对友人旅途的牵挂。

颔联更是匠心独运,不直接说自己会思念友人或牵挂友人在新环境的生活,而是假托裴令公的询问,让友人带话,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将情感藏于话语之后,更显深厚。“秋草闭门多”一句,看似在说自己的生活状态,实则蕴含着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以及自身可能有的些许孤寂之情。

整体来看,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将送别时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白居易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风格,也展现了他在抒情诗创作上的高超技巧。

诗歌开篇“别时暮雨洛桥岸,到日凉风汾水波”,以景物描写起笔,通过“暮雨”烘托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洛桥岸”点明送别地点;后句设想友人到达河东时的情景,“凉风汾水波”营造出清爽的意境,形成时空上的转换,暗含对友人行程的关切。

后两句“荀令见君应问我,为言秋草闭门多”,构思巧妙,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思念或不舍,而是借裴令公可能的询问,让友人代为转达自己的近况。“秋草闭门多”既写出了秋日的寂寥,也暗示了自己闲居的状态,将送别之情与个人心境融为一体,含蓄而深沉,余味悠长。

这首诗是白居易送别友人卢郎中前往河东加入裴令公幕府时所作。当时,裴度在河东一带任职,其幕府是文人雅士向往之地。白居易与卢郎中交好,在友人赴任之际,写下此诗以表送别之情。诗中既描绘了送别场景,也通过对友人的嘱托,抒发了自己的心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