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节对持真可爱,雁行相接更堪夸。
两川风景同三月,千里江山属一家。
鲁卫定知连气色,潘杨亦觉有光华。
应怜洛下分司伴,冷宴闲游老看花。
两位尚书手持龙节相对而立多么可爱,像雁阵般前后相随更值得夸赞。 两川的风景在三月里如此相似,千里江山仿佛同属一个家园。 如同鲁卫两国般情谊深厚气色相连,又似潘杨两姓联姻般光彩照人。 应当怜惜我在洛阳担任分司的同伴,只能冷清赴宴闲游,老来看花。
1. 唐代节度使制度与龙节象征 2. 两川地理概念的历史沿革 3. 鲁卫之好与潘杨之睦的典故来源 4. 分司官职的设置与唐代东都制度 5. 雁行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多重含义
本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面:一是表层写景叙事,描绘两川风光和官员仪仗;二是中层用典,通过历史典故暗喻现实关系;三是深层情感,诗人通过"应怜"二字实现情感转折,在赞美中暗含身世之感。讲解时可结合白居易晚年思想转变,分析其"中隐"心态在诗中的体现。艺术上注意对仗的精工(如"龙节"对"雁行","两川"对"千里")和空间描写的层次感。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前六句极写二杨的显赫地位和亲密关系:首联以"龙节对持""雁行相接"展现其权势与和谐;颔联通过空间描写强化两川一体;颈联用"鲁卫""潘杨"双重典故深化兄弟情谊。尾联突然转折,以自怜口吻道出洛阳闲官的落寞,反衬出对友人的羡慕。艺术上善用典故与意象,语言凝练,在应酬诗中别具深情。
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时白居易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诗中"东西川二杨尚书"指时任东川节度使的杨汝士和西川节度使的杨嗣复。二人同为杨于陵之子,且与白居易交好。暮春时节,白居易在洛阳闲居,遥想两位友人在蜀地的风光,对比自己的冷清处境,遂作此诗寄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