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滁州

白居易 〔唐朝〕

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

未悟病时须去病, 已知空后莫依空。

白衣卧病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

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您在觉悟的道路上十分用心,我也在禅门中稍下了些功夫。

还没领悟到生病时就要除去病根,既然已经明白空的道理就不要再依赖空的观念。

我穿着白衣在嵩山下养病,您乘着官车在楚水之东施行仁政。

谁说三年相隔千里的分别,我们两颗心其实都在修行的道场之中。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滁州,古州名,在今安徽省滁州市,唐代时属于淮南道。

3. 嵩山,五岳之中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佛教名山,有著名的少林寺等佛教寺庙。

4. 禅理,指佛教禅宗的教义和哲理,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5. 皂盖,古代官员所用的黑色车盖,是官员身份的象征,后来常用来代指官员。

  • 李滁州:指姓李的滁州刺史,滁州在今安徽省滁州市。
  • 觉路:指觉悟之路,佛教中通往解脱的道路。
  • 禅门:指佛教禅宗,也泛指佛教。
  • 薄致功:稍微下了些功夫。
  • 未悟病时须去病:还没有领悟到在生病的时候就应该去除病根,比喻在有烦恼时要消除烦恼。
  • 已知空后莫依空:已经明白一切皆空的道理后,不要执着于空的观念。
  • 白衣:指平民百姓,这里是作者自指。
  • 嵩山: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是五岳中的中岳。
  • 皂盖:古代官员所乘车子上的黑色车盖,代指官员,这里指李滁州。
  • 行春:指古代官员在春天到各地巡视,施行仁政。
  • 楚水东:楚水东边,滁州一带古属楚地。
  • 道场:指修行的场所,也指修行的境界。

这是一首充满禅意的送别诗。开篇作者便点出自己与友人在修行上的共同志向,“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表明两人虽身份可能不同,但在精神追求上是相通的。

颔联“未悟病时须去病,已知空后莫依空”是全诗的哲理核心。这里的“病”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烦恼、执着等,“去病”就是要去除这些阻碍修行的东西;“空”是佛教的重要概念,但执着于“空”本身也是一种执着,所以说“莫依空”,体现了佛教中不执着于表象,也不执着于概念的辩证思想。

颈联“白衣卧病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描述了两人分别后的状态,作者以“白衣”自称,显示出一种平民的闲适或因病休养的状态,而友人“皂盖行春”则体现出官员的职责与行动。一静一动,一隐一仕,却都是各自的生活与修行场景。

最后尾联“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将分别的伤感化为心灵相通的慰藉。空间上的“千里”和时间上的“三年”都无法阻隔两人,因为他们的心灵都在修行的“道场”之中,这份超越时空的情谊和共同的精神追求,让这首送别诗别具深意,耐人寻味。

全诗围绕送别与禅理展开,将友情与修行感悟巧妙融合。首联写两人在修行道路上的共同追求,为下文的禅理交流奠定基础。颔联以病与空为喻,阐述了修行中的辩证道理,既有对友人的期许,也展现了自己的修行见解。颈联描绘了两人分别后的不同境遇,一在嵩山养病,一去楚东为官,形成对比,却又暗含着各自在不同环境中修行之意。尾联打破了时空的阻隔,强调心灵的相通,即便相隔千里、分别三年,两颗心依然同在道场,升华了友情与修行的主题,情感真挚而富有哲理。

这首诗是白居易送别友人李滁州时所作。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时白居易可能正因病在嵩山一带休养,而友人李滁州即将前往楚水之东的滁州赴任。两人都对佛教有一定的涉猎和感悟,在分别之际,白居易写下此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也交流了彼此在修行上的心得。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