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
未悟病时须去病, 已知空后莫依空。
白衣卧病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
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
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
未悟病时须去病, 已知空后莫依空。
白衣卧病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
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
您在觉悟的道路上十分用心,我也在禅门中稍下了些功夫。
还没领悟到生病时就要除去病根,既然已经明白空的道理就不要再依赖空的观念。
我穿着白衣在嵩山下养病,您乘着官车在楚水之东施行仁政。
谁说三年相隔千里的分别,我们两颗心其实都在修行的道场之中。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滁州,古州名,在今安徽省滁州市,唐代时属于淮南道。
3. 嵩山,五岳之中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佛教名山,有著名的少林寺等佛教寺庙。
4. 禅理,指佛教禅宗的教义和哲理,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5. 皂盖,古代官员所用的黑色车盖,是官员身份的象征,后来常用来代指官员。
这是一首充满禅意的送别诗。开篇作者便点出自己与友人在修行上的共同志向,“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表明两人虽身份可能不同,但在精神追求上是相通的。
颔联“未悟病时须去病,已知空后莫依空”是全诗的哲理核心。这里的“病”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烦恼、执着等,“去病”就是要去除这些阻碍修行的东西;“空”是佛教的重要概念,但执着于“空”本身也是一种执着,所以说“莫依空”,体现了佛教中不执着于表象,也不执着于概念的辩证思想。
颈联“白衣卧病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描述了两人分别后的状态,作者以“白衣”自称,显示出一种平民的闲适或因病休养的状态,而友人“皂盖行春”则体现出官员的职责与行动。一静一动,一隐一仕,却都是各自的生活与修行场景。
最后尾联“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将分别的伤感化为心灵相通的慰藉。空间上的“千里”和时间上的“三年”都无法阻隔两人,因为他们的心灵都在修行的“道场”之中,这份超越时空的情谊和共同的精神追求,让这首送别诗别具深意,耐人寻味。
全诗围绕送别与禅理展开,将友情与修行感悟巧妙融合。首联写两人在修行道路上的共同追求,为下文的禅理交流奠定基础。颔联以病与空为喻,阐述了修行中的辩证道理,既有对友人的期许,也展现了自己的修行见解。颈联描绘了两人分别后的不同境遇,一在嵩山养病,一去楚东为官,形成对比,却又暗含着各自在不同环境中修行之意。尾联打破了时空的阻隔,强调心灵的相通,即便相隔千里、分别三年,两颗心依然同在道场,升华了友情与修行的主题,情感真挚而富有哲理。
这首诗是白居易送别友人李滁州时所作。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时白居易可能正因病在嵩山一带休养,而友人李滁州即将前往楚水之东的滁州赴任。两人都对佛教有一定的涉猎和感悟,在分别之际,白居易写下此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也交流了彼此在修行上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