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逢秋王,丹砂见火空。
不能留姹女,争免作衰翁。
赖有杯中绿,能为面上红。
少年心不远,只在半酣中。
白发逢秋王,丹砂见火空。
不能留姹女,争免作衰翁。
赖有杯中绿,能为面上红。
少年心不远,只在半酣中。
白发苍苍的我遇到秋天更感凄凉,炼制的丹砂经过烈火焚烧最终成空。
既然无法留住青春红颜,又怎能避免成为衰老的老翁。
幸好有杯中这绿色的美酒,能让脸上重新泛起红晕。
少年时的心境其实并不遥远,它就藏在这半醉半醒之间。
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通俗易懂、平实自然著称,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语言浅近却蕴含深意。
2. 古代炼丹术是中国古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丹砂是炼丹的常用原料。
3. 诗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如“姹女”代指青春,“杯中绿”代指酒,使诗歌表达更形象生动。
4. 唐诗中常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这与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人的生命意识有关。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诗人开篇便点出自己的处境,白发苍苍又逢秋天,本想通过炼丹来改变衰老的命运,可丹砂经火一烧最终成空,这让他意识到长生不老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诗人由炼丹失败联想到青春的逝去,“不能留姹女,争免作衰翁”这两句直白地表达了他对青春难留、不得不走向衰老的无奈。但就在这种无奈之中,诗人找到了一丝慰藉——酒。“赖有杯中绿,能为面上红”,美酒让他在片刻间忘却了衰老的烦恼,脸上重现红晕,仿佛找回了些许活力。
最后,诗人在半醉的状态中领悟到“少年心不远,只在半酣中”,这既是对现实的一种妥协,也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调适。虽然身体会衰老,但少年时的那种心境和情怀,在适当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
总的来说,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在面对衰老和人生不如意时的情感变化,从失落、无奈到通过饮酒获得片刻的慰藉与超脱,展现了白居易诗歌贴近生活、情感真挚的特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复杂心境。
这首诗以朴素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衰老和人生的深刻感悟。首联“白发逢秋王,丹砂见火空”,将“白发”与“秋”、“丹砂”与“火”相对,既点出了自身的衰老境况,又交代了炼丹失败的事实,奠定了全诗略带伤感的基调。
颔联“不能留姹女,争免作衰翁”,由炼丹失败自然过渡到对青春难留、衰老难免的感叹,语气中充满了无奈。颈联“赖有杯中绿,能为面上红”,笔锋一转,写出了美酒带来的慰藉,美酒虽不能真正留住青春,却能让人在片刻间焕发生机,脸上泛起红晕,带来一丝希望与愉悦。
尾联“少年心不远,只在半酣中”,更是意蕴深远,诗人在半醉的状态中感受到少年心境并未远去,既表现了对过往青春的怀念,也体现了一种在现实困境中自我宽慰、寻求精神寄托的人生态度。全诗情感真挚,由失落、无奈到自我慰藉,层层递进,引人共鸣。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晚年对官场生活渐生厌倦,更多地关注个人心境与生活情趣。此诗从内容来看,可能创作于他晚年时期。当时,炼丹求仙是一些文人雅士追求长生、逃避衰老的一种方式,白居易或许也曾有过这样的尝试,但当炼丹失败后,他转而通过饮酒来排遣内心的失落,抒发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在醉意中追寻少年心境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