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相公与梦得交情素深眷予分亦不浅一闻薨逝…继和

白居易 〔唐朝〕

缄题重叠语殷勤,存没交亲自此分。

前月使来犹理命, 今朝诗到是遗文。

银钩见晚书无报,玉树埋深哭不闻。

最感一行绝笔字,尚言千万乐天君。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封口的题签层层叠叠,话语间充满殷切情意,生死相隔,亲友的缘分从此分离。

上个月使者来时还带来他料理后事的嘱咐,今天收到的诗稿已是他的遗文。

晚年见到的那遒劲如银钩的字迹,如今再也无法回复;才华出众的人已深埋地下,再悲痛的哭声也无法让他听见。

最让人感慨的是那一行绝笔字,还在说要千万次问候乐天我啊。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令狐楚,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文人交往密切。

3. “银钩”在古代常用来形容书法遒劲,如王羲之的书法就有“铁画银钩”之誉。

4. 诗歌中常用“玉树”比喻才德兼备的人,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较为常见。

5. 这首诗属于悼亡诗,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多用来表达对逝去亲人、友人的哀悼与思念。

  • 缄题:封口并题签,这里指书信。
  • 殷勤:恳切深厚的情意。
  • 存没:生存与死亡。
  • 理命:料理后事的嘱咐,也作“遗命”。
  • 遗文:死者留下的文章。
  • 银钩:比喻遒劲的书法。
  • 玉树:比喻才德出众的人,这里指去世的友人。
  • 绝笔字:临死前写的文字。
  • 乐天君:白居易自称,白居易字乐天。

这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悼亡诗,为我们展现了白居易与令狐楚之间深厚的友谊。开篇从友人的书信入手,那些带着殷切情意的书信,如今成了回忆的载体,而生死之别让这份情谊戛然而止,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情感。

接着诗人通过时间的对比,上个月还能收到友人料理后事的嘱咐,如今收到的却是遗诗,这种快速的转变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也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内心的震惊与悲痛。

再看颈联,诗人用“银钩”和“玉树”来赞美友人,既肯定了友人的书法成就,也赞扬了他的才德,而“书无报”“哭不闻”则写出了诗人面对友人逝去的无助与痛苦,无论自己如何回应、如何痛哭,都再也无法传达给友人。

最后,那一行绝笔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友人临终前还牵挂着自己,这简单的问候背后是深厚的情谊,也让诗人的悲痛更加深沉。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让我们感受到古人之间珍贵的友情,以及面对生死离别的无奈与哀伤。学习这首诗,不仅能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亲友。

全诗围绕得知友人逝去并收到遗文这一事件展开,情感真挚沉痛。首联通过“缄题重叠”“语殷勤”等细节,展现了友人在世时双方通信的深厚情谊,与“存没交亲自此分”的残酷现实形成对比,奠定了悲伤的基调。

颔联以时间为线,“前月使来犹理命”与“今朝诗到是遗文”形成强烈的时空反差,凸显了生死相隔的突然与无常,进一步加深了悲痛之情。

颈联“银钩见晚书无报,玉树埋深哭不闻”运用比喻手法,“银钩”赞友人书法之妙,“玉树”颂友人之才德,而“书无报”“哭不闻”则写出了阴阳相隔、无法互通的绝望,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尾联聚焦“绝笔字”,友人临终前仍惦记着问候自己,这一细节直击人心,将悲痛推向高潮,也让这份友情显得更加珍贵动人。全诗语言朴实,却字字含情,将对友人的思念与哀悼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首诗是白居易为悼念友人令狐楚(令狐相公)而作。令狐楚与刘禹锡(梦得)交情深厚,与白居易也有不浅的情谊。当白居易得知令狐楚薨逝的消息后,收到了令狐楚的遗诗,触景生情,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寄托哀思。诗中体现了对友人逝去的深切悲痛以及对彼此过往情谊的珍视。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