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客懒逢迎,翛然池馆清。
檐闲空燕语,林静未蝉鸣。
荤血还休食,杯觞亦罢倾。
三春多放逸,五月暂修行。
香印朝烟细,纱灯夕焰明。
交游诸长老,师事古先生。
禅后心弥寂,斋来体更轻。
不唯忘肉味,兼拟灭风情。
蒙以声闻待,难将戏论争。
虚空若有佛,灵运恐先成。
宾客懒逢迎,翛然池馆清。
檐闲空燕语,林静未蝉鸣。
荤血还休食,杯觞亦罢倾。
三春多放逸,五月暂修行。
香印朝烟细,纱灯夕焰明。
交游诸长老,师事古先生。
禅后心弥寂,斋来体更轻。
不唯忘肉味,兼拟灭风情。
蒙以声闻待,难将戏论争。
虚空若有佛,灵运恐先成。
宾客往来懒得应酬迎接,寂静的池边馆舍格外清幽。
屋檐下空旷只有燕子呢喃,林中幽静还听不到蝉的鸣叫。
荤腥食物已经停止食用,酒杯也不再倾倒饮酒。
整个春天多是放纵安逸,到了五月暂且进行修行。
早晨的香印烟雾纤细,傍晚的纱灯火焰明亮。
与各位长老交往,以古代的先生为师。
参禅之后心境更加宁静,斋戒以来身体更觉轻快。
不仅忘记了肉食的味道,还打算消除世俗的风情。
承蒙你以声闻乘来对待我,难以用戏论来争辩。
如果虚空中真有佛存在,恐怕谢灵运早已成佛了。
1. 酬答诗:是古代文人之间以诗歌相互赠答的一种诗歌形式,体现了文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交流,这首诗便是白居易对刘禹锡戏谑之作的酬答。
2. 斋戒:在佛教中,指禁止食用荤腥、戒酒等行为,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诗中详细描述了白居易五月长斋的生活。
3. 声闻:佛教术语,为小乘佛教的果位之一,指通过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诗中“蒙以声闻待”用到了这一概念。
4. 谢灵运:南朝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他也笃信佛教,诗中以他为例表达对佛教的看法。
5. 十韵诗:古诗中每两句为一韵,十韵即二十句,这首诗共二十句,属于十韵诗。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整体脉络,它是白居易回应好友刘禹锡的作品,围绕自己五月长斋的经历展开。开篇两句“宾客懒逢迎,翛然池馆清”,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宁静的环境中,诗人因为要斋戒,懒得应酬宾客,所以池馆显得格外清幽。
接着看“檐闲空燕语,林静未蝉鸣”,这里用燕子的叫声和还没出现的蝉鸣来衬托环境的安静,很有画面感。然后诗人告诉我们他在斋戒期间不食荤腥、不饮酒,把春天的放纵和五月的修行做了对比,让我们看到他对修行的投入。
再往后,“香印朝烟细,纱灯夕焰明”描绘了他修行时的场景,早晨香印的轻烟,傍晚纱灯的火焰,都透着一股清雅。他还和长老交往,以古人为师,这些都是他修行生活的一部分。
修行给诗人带来了什么呢?“禅后心弥寂,斋来体更轻”,内心更加宁静,身体也更轻快,甚至忘记了肉味,想消除世俗风情。最后两句提到了谢灵运,其实是一种幽默的表达,既回应了友人的戏谑,又体现了自己对佛教的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简单易懂,却把自己的生活、心境和感悟都表达得很清楚,让我们看到了白居易在修行中的状态,也感受到了他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全诗围绕五月长斋这一事件展开,描绘了斋戒期间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悟。首联“宾客懒逢迎,翛然池馆清”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写出了诗人断绝宾友往来后的闲适。颔联“檐闲空燕语,林静未蝉鸣”以动衬静,通过燕子的呢喃和未出现的蝉鸣,进一步烘托出环境的寂静。
颈联至尾联详细描述了斋戒生活和修行感悟。“荤血还休食,杯觞亦罢倾”直接点明了斋戒的行为;“三春多放逸,五月暂修行”对比了前后生活,体现出诗人对修行的认真;“香印朝烟细,纱灯夕焰明”描绘了修行环境的清雅;“交游诸长老,师事古先生”表明了诗人的修行态度;“禅后心弥寂,斋来体更轻”等句则抒发了修行带来的内心宁静和身体轻快的感受。
最后两句“虚空若有佛,灵运恐先成”以谢灵运为喻,既带有自嘲之意,又体现了对佛教的独特理解,使诗歌在平淡中蕴含深意。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将日常生活与修行感悟巧妙结合,展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晓畅的特点。
这首诗是白居易为酬答好友刘禹锡而作。当时白居易在五月进行长斋,邀请僧人,断绝与宾友的往来,刘禹锡因此写了戏谑他的诗,于是白居易便作了这首诗来回应。白居易一生对佛教有较深的涉猎和信仰,常常通过斋戒、参禅等方式进行修行,这首诗便是他在修行期间生活和心境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他与友人之间以诗唱和的交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