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巢尚书书云室人欲为置一歌者非所安也…因而和之

白居易 〔唐朝〕

东川已过二三春,南国须求一两人。

富贵大都多老大, 欢娱太半为亲宾。

如愁翠黛应堪重,买笑黄金莫诉贫。

他日相逢一杯酒,尊前还要落梁尘。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东川已经度过了两三个春天,到了南国也该寻觅一两位知己。

大凡富贵之人大多已年事渐高,欢乐的时光大半是与亲朋好友共度。

若因忧愁而紧锁的眉黛该是多么沉重,为博佳人一笑,莫要诉说囊中羞涩。

他日若能再次相逢共饮一杯酒,酒樽之前还会有歌声绕梁,惊落梁上尘埃。

1.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2. 诗歌中“落梁尘”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讲述韩娥善歌,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使得梁上的灰尘都被震动落下,后用来形容歌声美妙动听。

3. 唱和诗是古代诗人之间相互酬答的诗歌形式,通常是一方作诗后,另一方依照原诗的韵脚或题意进行回应,体现了文人之间的交往与文学交流。

4. 唐代社会开放,歌者在文人宴饮等场合较为常见,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不少诗人的作品中都有相关描写。

  • 东川:指唐代的东川节度使辖区,今四川东部一带。
  • 南国:泛指南方地区。
  • 大都:大多,多半。
  • 老大:年纪大了。
  • 太半:大半,多半。
  • 亲宾:亲戚和宾客。
  • 翠黛:女子的眉毛,这里代指女子。
  • 买笑:指花钱寻欢作乐,此处指为歌者付费。
  • 莫诉贫:不要说自己贫穷。
  • 尊前:酒樽之前,指宴饮的场合。
  • 落梁尘:形容歌声美妙动听,能使梁上的灰尘震动落下,典出《列子·汤问》韩娥善歌的故事。

这是一首白居易的唱和诗,是对友人慕巢尚书书信内容的回应。我们先从字词入手,理解诗的意思。诗的前两句点明了诗人的经历和心境,在东川待了几年,到南方后希望有知己相伴。接下来两句感慨时光,富贵之人多已年老,欢乐多与亲友分享,这是人之常情,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岁月的感慨。

然后看颈联,直接回应了友人信中说的歌者之事,“如愁翠黛应堪重”写出了歌者可能有的忧愁,“买笑黄金莫诉贫”则是一种豁达的态度。最后两句想象未来相逢的场景,用“落梁尘”的典故,既赞美歌声,也表达了对友情和美好时光的期盼。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到白居易诗歌的通俗风格,也能了解到唐代文人的交往方式和社会风尚。同时,典故的运用让诗歌更有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语言平实自然,通俗易懂,体现了白居易诗歌“老妪能解”的特点。首联交代背景,写自己在东川度过数年,来到南国后也希望能有知己相伴,为下文提及歌者之事埋下伏笔。颔联由景及情,感慨富贵之人多已年老,欢乐时光多与亲友共享,透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淡淡怅惘。颈联直接回应友人信中之事,提及歌者的忧愁与欢娱的花费,语气委婉。尾联以想象作结,描绘他日相逢共饮、歌声绕梁的美好场景,既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也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落梁尘”一词用典贴切,既赞美了歌声的美妙,也使诗歌更富文化底蕴。全诗情感真挚,于平淡中见深情,将个人感慨与人际交往巧妙融合,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是白居易为和答友人慕巢尚书而作。慕巢尚书(即牛僧孺,字慕巢)曾在书信中提及家人想为他添置一位歌者,他自己对此并不安心,白居易便以此诗回应。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时白居易可能身处南方,诗中既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年事渐长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宴饮作乐、欣赏歌舞的社会风尚。白居易的诗歌多关注现实,但此类应酬唱和之作,更多地展现了他生活中的闲情与人际交往的一面。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