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见诗中叹白发,遥知阃外忆东都。
烟霞偷眼窥来久, 富贵粘身摆得无。
新置林园犹濩落,未终婚嫁且踟蹰。
应须待到悬车岁,然后东归伴老夫。
近见诗中叹白发,遥知阃外忆东都。
烟霞偷眼窥来久, 富贵粘身摆得无。
新置林园犹濩落,未终婚嫁且踟蹰。
应须待到悬车岁,然后东归伴老夫。
近来读到您诗中感叹白发渐生,遥想您在京城之外思念着东都洛阳。
烟霞美景早已悄悄窥视您许久(劝您归隐),可富贵荣华如胶似漆粘在身上,怎能轻易摆脱?
您新置办的林园还显得空旷,家中子女婚嫁之事尚未了结,因而犹豫不决。
应当要等到致仕之年,然后再东归洛阳,与我一同作伴。
1. 东都:唐代实行两京制,东都指洛阳,西京指长安,洛阳在当时是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2. 悬车:古代指官员致仕退休,一般到七十岁便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以“悬车”代指退休。
3. 白居易诗歌风格:多以通俗晓畅、平易近人著称,善于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这首诗也体现了其诗歌的这一特点。
4. 唐代文人归隐情结:唐代许多文人在官场失意或晚年时,会产生归隐的想法,向往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人的价值观念有关。
这是一首充满温情与理解的唱和诗。白居易通过对慕巢尚书诗中情感的捕捉,展开了一场跨越空间的对话。
诗的开头,白居易直接点出从友人诗中读到的叹老与思乡之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接着,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自然对友人归隐的期盼和富贵对人的束缚,既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认同,也理解友人难以脱身的现实。
对于友人因林园未就、婚嫁未毕而犹豫不决的状况,白居易给予了充分的体谅,没有一味劝其归隐,而是提出待到合适的时机——悬车之年,再一同东归的约定。这既尊重了友人的现实处境,又为双方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晚年愿景。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之中蕴含着深厚的友情和对人生的通透感悟,展现了白居易为人处世的通达与温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文人之间那种相互理解、相互慰藉的真挚情谊。
全诗围绕着慕巢尚书叹老思退之事展开,语言朴实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情谊与人生感悟。
首联“近见诗中叹白发,遥知阃外忆东都”,开门见山,点出事由,既写出了对友人诗作的关注,也点明了友人在外地思念东都的心境,奠定了全诗关切的基调。
颔联“烟霞偷眼窥来久,富贵粘身摆得无”,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烟霞拟人化,说其“偷眼窥来久”,生动地表达出自然山水对友人归隐的期盼;而“富贵粘身”则形象地写出了功名利禄难以摆脱的状态,对比鲜明,暗含对友人的理解。
颈联“新置林园犹濩落,未终婚嫁且踟蹰”,从现实角度出发,解释了友人未能归隐的原因,新园尚空、子女婚嫁未毕,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体现出白居易对友人处境的体谅。
尾联“应须待到悬车岁,然后东归伴老夫”,既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一种约定,表达了希望与友人在致仕之后一同归隐洛阳、相伴终老的美好期许,情感真挚深厚。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慕巢尚书(牛僧孺)的。当时,牛僧孺在诗中多次流露出感叹衰老、想要退隐的想法,白居易看到后,便写下此诗来回应他。白居易晚年对官场生活渐生厌倦,向往归隐洛阳的闲适生活,而牛僧孺当时可能仍在地方任职,虽有退隐之心,但因种种事务未能下定决心,白居易便在诗中对其进行劝慰和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