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渐昏昏耳渐聋,满头霜雪半身风。
已将身出浮云外,犹寄形于逆旅中。
觞咏罢来宾阁闭,笙歌散后妓房空。
世缘俗念消除尽,别是人间清净翁。
双眼渐渐昏花耳朵渐聋,满头白发如霜半身似被寒风侵透。 已将自身超脱于浮云之外,却仍如旅人般寄居尘世之中。 酒宴吟咏结束后宾客散去楼阁空,笙歌停歇后乐妓离场房间寂寥。 世间俗缘杂念已全消除,成了人间一位清净老翁。
1. 中唐"闲适诗派"特点:表现个人生活情趣,追求平和淡远 2. 白居易晚年诗风转变:从"讽喻"到"闲适" 3. "逆旅"的哲学意蕴:源自《列子》"人生如寄"思想 4. 对仗艺术:颔联"已将"对"犹寄",颈联空间意象的工整对应 5. 唐代士大夫的"中隐"生活方式
本诗需重点把握三重对比: 1. 生理衰老(首联)与精神超脱(尾联)的对照 2. "浮云外"的理想境界与"逆旅中"的现实处境的矛盾 3. 前六句的消极意象(昏聋、霜雪、空闭)与结句"清净"的积极升华 教学可结合白居易《中隐》诗,理解其"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的独特处世哲学,这种既非完全归隐又不陷官场倾轧的生活方式,实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智慧选择。
全诗以"老病"开篇,用"霜雪""半身风"具象化衰老;颔联以"浮云外"与"逆旅中"构成张力,展现超脱与羁绊的并存;颈联通过"闭""空"的意象,暗示繁华消散;尾联直抒胸臆,标举"清净"境界。典型白体诗风:语言平易却意蕴深刻,以日常语汇构建哲理意境,体现其"中隐"哲学——身在俗世而心游物外。
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约70岁后),时居洛阳。经历仕途起伏后,诗人选择"中隐"生活,虽身居散官却远离政治中心。诗中反映其衰老体况与精神超脱的矛盾状态,是晚年"闲适诗"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