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宇恢皇化,传家叶至公。
华夷臣妾内,尧舜弟兄中。
制度移民俗,文章变国风。
开成与贞观,实录事多同。
晏驾辞双阙,灵仪出九衢。
上云归碧落,下席葬苍梧。
蓂晚馀尧历,龟新启夏图。
三朝联棣萼,从古帝王无。
严恭七月礼,哀恸万人心。
地感胜秋气,天愁结夕阴。
鼎湖龙渐远,濛汜日初沈。
唯有云韶乐,长留治世音。
化成同轨表清平,恩结连枝感圣明。
帝与九龄虽吉梦, 山呼万岁是虚声。
月低仪仗辞兰路,风引笳箫入柏城。
老病龙髯攀不及,东周退傅最伤情。
御宇恢皇化,传家叶至公。
华夷臣妾内,尧舜弟兄中。
制度移民俗,文章变国风。
开成与贞观,实录事多同。
晏驾辞双阙,灵仪出九衢。
上云归碧落,下席葬苍梧。
蓂晚馀尧历,龟新启夏图。
三朝联棣萼,从古帝王无。
严恭七月礼,哀恸万人心。
地感胜秋气,天愁结夕阴。
鼎湖龙渐远,濛汜日初沈。
唯有云韶乐,长留治世音。
化成同轨表清平,恩结连枝感圣明。
帝与九龄虽吉梦, 山呼万岁是虚声。
月低仪仗辞兰路,风引笳箫入柏城。
老病龙髯攀不及,东周退傅最伤情。
其一:
统治天下弘扬皇恩教化,传位家国秉持至公之心。
华夏与四夷皆臣服在内,如尧舜般在弟兄中传贤。
制度革新改变民众习俗,文章典籍转变国家风尚。
开成年间与贞观之治,实录所载事迹多有相同。
其二:
皇帝逝世告别宫城双阙,灵柩仪仗出行于通衢大道。
魂灵上归青天,灵位下葬如苍梧舜陵。
蓂荚晚落犹存尧帝历法,神龟新出开启夏代图录。
三朝帝王如兄弟般相连,自古以来帝王中未曾有过。
其三:
庄重奉行七月的丧礼,哀伤触动万千百姓之心。
大地感应胜过秋日肃杀之气,苍天悲愁凝聚傍晚阴云。
鼎湖的神龙渐渐远去,濛汜的太阳刚刚西沉。
唯有云韶雅乐,长久留存于太平世道的音声中。
其四:
教化成功天下统一彰显太平,恩义联结兄弟情深感念圣明。
帝王与九龄虽有吉祥梦境,山呼万岁终究是虚浮之声。
月光低垂仪仗辞别香草之路,风声牵引笳箫进入柏树林立的皇陵。
老病缠身难以攀附龙髯,我这东周退职太傅最为伤情。
1. 大行皇帝:古代对刚去世、尚未定谥号的皇帝的称谓。
2. 开成:唐文宗李昂的年号(836-840年)。
3.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年),贞观之治是唐朝著名的盛世。
4. 鼎湖龙:出自《史记·封禅书》,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仙,后用作帝王去世的典故。
5. 苍梧:相传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山,后用作帝王陵墓的代称。
6. 云韶乐:周代创制的宫廷雅乐,后世泛指帝王宫廷音乐,象征太平盛世。
7. 七月礼:古代依据《礼记》等典籍制定的帝王丧礼制度,涉及服丧、祭祀等礼仪。
8. 柏城:古代帝王陵墓四周种植柏树,形成的陵园区域,因柏树象征肃穆、长久而得名。
9. 退傅:指退休的太傅,太傅是古代高官,此处为白居易自谦之称,他晚年退居洛阳,官至太子少傅。
《开成大行皇帝挽歌词四首》是白居易奉朝廷之命创作的一组哀悼诗,专为唐文宗去世而作。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晚年虽退居洛阳,但仍以文才服务朝廷,这组诗便是其应制之作的代表。
从内容上看,四首诗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首诗评说帝王功绩,将文宗统治与贞观盛世相比,既符合挽歌歌颂逝者的传统,也暗含对文宗政治理想的肯定。次诗描绘葬礼场景,通过“双阙”“九衢”“碧落”“苍梧”等意象,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同时“三朝联棣萼”一句,点出唐朝中后期皇室兄弟相继继位的政治特点,具有历史纪实性。
第三首诗从天地感应的角度渲染哀悼之情,以“地
这组挽歌词共四首,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全面展现了对大行皇帝的哀悼与评价。
其一侧重歌颂帝王功绩,将开成年间与贞观之治相提并论,突出文宗在教化、制度、文章等方面的贡献,体现其统治的清明。
其二描写皇帝逝世后的场景,灵柩出行、魂归碧落,用“蓂晚”“龟新”等意象暗示新旧更替,同时强调“三朝联棣萼”的罕见,暗指唐朝皇室兄弟相继继位的特殊情况。
其三渲染哀悼氛围,以“地感”“天愁”等自然景象烘托万人悲恸之情,用“鼎湖龙远”“濛汜日沉”的典故强化帝王逝去的肃穆,末句“云韶乐”留存,寄托对盛世遗风的怀念。
其四则融入个人情感,“老病龙髯攀不及”直白表达诗人年老体衰、无法挽留帝王的悲痛,以“东周退傅”自喻,将个人哀伤与国家层面的哀悼结合,情感真挚深沉。
全诗多用典故,语言庄重典雅,既符合挽歌的肃穆风格,又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体现了白居易晚年诗歌沉稳厚重的特点。
此诗为白居易奉朝廷之命创作的挽歌词,哀悼的是唐文宗李昂。唐文宗于开成五年(840年)去世,“大行皇帝”是对刚去世帝王的称谓。开成是唐文宗的年号(836-840年),白居易当时已步入晚年,退居洛阳,仍接受朝廷之命撰写此诗。
唐文宗在位期间,试图革除弊政,整顿朝纲,但受制于宦官势力,最终未能实现理想。白居易作为历经多朝的元老,对文宗的统治和去世感触颇深,此诗既遵循挽歌的体制,歌颂帝王功绩,也寄托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