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栉心多懒,逢迎兴渐微。
况当时热甚,幸遇客来稀。
湿洒池边地,凉开竹下扉。
露床青篾簟,风架白蕉衣。
院静留僧宿,楼空放妓归。
衰残强欢宴,此事久知非。
冠栉心多懒,逢迎兴渐微。
况当时热甚,幸遇客来稀。
湿洒池边地,凉开竹下扉。
露床青篾簟,风架白蕉衣。
院静留僧宿,楼空放妓归。
衰残强欢宴,此事久知非。
戴帽梳发的心思都变得懒惰,应酬接待的兴致也渐渐衰减。
何况当时天气非常炎热,幸好前来的客人稀少。
把池边的地面洒湿以降温,在竹林下打开门扉纳凉。
露天的床上铺上青篾席,衣架上挂着白蕉叶做的衣裳。
庭院寂静,留僧人住宿;楼阁空旷,让歌女回家。
身体衰残却勉强设宴寻欢,这种事情早已知道是不对的。
1.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2. 古诗中常用一些事物来代指特定的含义,如“冠栉”代指整理仪容,学习时需注意理解这种借代手法。
3. 唐代的社会风貌在诗歌中多有体现,诗中的“妓”指以歌舞为业的女子,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
4. 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讲究对仗。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它是白居易在炎热天气、客人稀少时所作,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应酬的倦怠和对清静生活的喜爱。
首联“冠栉心多懒,逢迎兴渐微”,从诗人自身的状态写起,说自己连整理仪容的心思都没了,应酬的兴致也降低了,让我们感受到他当时的慵懒和对世俗交往的淡然。
颔联“况当时热甚,幸遇客来稀”,说明在炎热的天气里,客人少对他来说是件幸事,这也进一步强化了他想清静的想法。
颈联描绘的纳凉情景很有画面感,“湿洒池边地”是为了降温,“凉开竹下扉”能引入清凉的风,“露床青篾簟”“风架白蕉衣”则体现了诗人在炎热中寻找清凉的智慧,这些细节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尾联“院静留僧宿,楼空放妓归”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而“衰残强欢宴,此事久知非”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对勉强自己去做不符合心境之事的反思,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真实自我和闲适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词简单,却把情景和心境融合得很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围绕“时热少客”的情景展开,首联“冠栉心多懒,逢迎兴渐微”直接点出自己对整理仪容和应酬接待的倦怠,奠定了全诗闲适又略带消沉的基调。颔联“况当时热甚,幸遇客来稀”进一步说明因天气炎热而客人稀少,反而让自己感到庆幸,流露出对清静的向往。
颈联“湿洒池边地,凉开竹下扉。露床青篾簟,风架白蕉衣”细致描绘了夏日纳凉的情景,洒水降温、竹林开门、青篾席、白蕉衣,这些细节营造出清凉舒适的氛围,展现出诗人在炎热中的自我调适。
尾联“院静留僧宿,楼空放妓归。衰残强欢宴,此事久知非”则由景及情,庭院寂静留僧人住宿,楼阁空旷让歌妓回家,对比之下更显清静。最后点出自己身体衰残却勉强设宴寻欢是不对的,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反思和对自然闲适生活的认可。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却将夏日情景与个人心境巧妙结合,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当时白居易可能处于身体衰残、对世俗应酬逐渐倦怠的时期。炎热的天气使得来客稀少,这种情境恰好契合了他当时想远离纷扰、寻求清静的心境,于是他便借此情景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