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疾

白居易 〔唐朝〕

足疾无加亦不瘳,绵春历夏复经秋。

开颜且酌尊中酒, 代步多乘池上舟。

幸有眼前衣食在,兼无身后子孙忧。

应须学取陶彭泽,但委心形任去留。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脚病既没有加重也没有痊愈,从春天绵延到夏天又经过了秋天。

舒展容颜姑且斟饮杯中的酒,代替步行多是乘坐池上的小船。

幸好眼前有衣食保障,又没有身后子孙的忧虑。

应该学习那陶渊明,只管任凭自己的心意,坦然面对人生的去留。

1.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2.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 诗歌中的“彭泽”是古代的一个县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一带,因陶渊明曾在此任县令,故“陶彭泽”成为陶渊明的代称,这种以曾任官职或任职地来称呼人的方式,是古代的一种习惯。

  • 无加亦不瘳:既没有加重,也没有痊愈。瘳,病愈。
  • 绵春历夏复经秋:从春天延续,经历夏天,又到了秋天。绵,绵延。
  • 开颜:舒展容颜,露出笑容,指心情舒畅。
  • 尊中酒:酒杯中的酒。尊,同“樽”,酒杯。
  • 代步:代替步行。
  • 幸有:幸好有。
  • 兼无:同时没有。
  • 陶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县令,故称。
  • 但委心形任去留:只管任凭自己的身心,坦然面对人生的去留。委,听任,任凭。心形,指身心。

《足疾》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诗人以自身的足疾为切入点,向我们展现了他在病痛中的生活与心境。开篇先交代了足疾的状况,时间跨度从春到秋,可见疾病持续之久,但诗人并没有因此消沉。

接着看诗人的生活,他通过饮酒、乘舟代步来调适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这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而“眼前衣食在”“无身后子孙忧”的生活状态,让他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疾病和人生。

最后,诗人明确表示要学习陶渊明,任凭心意,坦然面对去留,这既是对陶渊明归隐思想的认同,也是他自身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朴实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慰藉与力量。同时,通过这首诗,我们也能更深入地了解白居易晚年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以及他对古代先贤的敬仰与效仿。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首联“足疾无加亦不瘳,绵春历夏复经秋”,直白地写出足疾的漫长与顽固,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颔联“开颜且酌尊中酒,代步多乘池上舟”,描绘了诗人在病痛中的生活状态,虽有疾却能自我排遣,通过饮酒、乘舟等方式寻找乐趣,展现出乐观的一面。

颈联“幸有眼前衣食在,兼无身后子孙忧”,写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满足,没有物质上的匮乏和对子孙的担忧,为他保持平和心态奠定了基础。尾联“应须学取陶彭泽,但委心形任去留”,点明主旨,诗人以陶渊明为榜样,表达了要顺应本心、坦然面对人生起伏的愿望,将情感推向高潮。全诗层层递进,情感真挚,体现了白居易诗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时也展现了他晚年旷达的人生态度。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仕途起伏,晚年多病。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晚年时期,当时他身患足疾,行动不便,在长期的病痛折磨中,他通过对自身状况和生活的描写,表达出一种随遇而安、坦然面对的心境。此时的白居易可能已看淡官场纷争,更注重内心的平和与自在,从诗中对陶渊明的效仿也可看出他对归隐生活和淡然心态的向往。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