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庐山旧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侣

白居易 〔唐朝〕

三十年前草堂主,而今虽在鬓如丝。

登山寻水应无力, 不似江州司马时。

渐伏酒魔休放醉,犹残口业未抛诗。

君行过到炉峰下,为报东林长老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三十年前草堂的主人,如今虽然还在人世,两鬓却已如丝般斑白。

再想登山寻水恐怕已没有力气,不像当年担任江州司马的时候了。

渐渐制服了酒瘾,不再放纵自己大醉;还残留着口业,没有放下写诗。

您路过炉峰下的时候,替我告诉东林寺的长老一声。

1. 江州司马:唐代官职名,白居易因“安史之乱”后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名作《琵琶行》便是作于此时。

2. 二林寺:庐山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西林寺与东林寺相邻,都是庐山著名的古寺。

3. 口业:佛教术语,指由口所造的恶业,如妄言、绮语等,此处白居易以“口业”指作诗,带有一种自谦之意。

4.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多以通俗晓畅著称,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场景,这首诗也体现了他这一风格特点。

  • 寄题:寄诗并题咏。
  • 庐山旧草堂:白居易曾在庐山修建草堂居住。
  • 二林寺:指庐山东林寺和西林寺。
  • 道侣:志同道合的伙伴,此处指僧人。
  • 鬓如丝:形容两鬓头发花白如丝。
  • 江州司马: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常游山玩水。
  • 酒魔:对酒的迷恋如同魔障。
  • 口业:佛教用语,指言语上的过失,此处指作诗。
  • 炉峰:庐山的香炉峰。
  • 东林长老:东林寺的高僧。

这首《寄题庐山旧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侣》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是他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次回望与感慨。

从内容上看,诗人首先点出自己与庐山旧草堂的渊源,以及三十年过去自己容颜衰老的现状。接着通过对比自己如今与担任江州司马时的身体状态,表达了对时光不再的无奈。然后谈到自己对酒的克制和对诗歌的坚持,展现了晚年生活的情趣与坚守。最后嘱托友人向东林长老传达自己的近况,体现了他对旧友和过往生活之地的牵挂。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三十年前与现在进行对比,突出了岁月的变迁和自身的变化。语言上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饱含真情,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晚年的心境。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了解到白居易晚年的生活状态,也能感受到他对生活、对友情的真挚态度。

诗歌开篇“三十年前草堂主,而今虽在鬓如丝”,以今昔对比,简洁直白地勾勒出岁月的无情和自身的衰老,奠定了全诗略带伤感的基调。“登山寻水应无力,不似江州司马时”进一步通过行动能力的变化,强化了时光流逝带来的改变,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

“渐伏酒魔休放醉,犹残口业未抛诗”两句,既写出了自己对生活习惯的克制,又表明了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展现了晚年生活的状态。最后“君行过到炉峰下,为报东林长老知”,以嘱托的口吻结尾,情感真挚,体现了他与东林寺长老等道侣的深厚情谊。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将衰老的感慨、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友人的思念融为一体。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所作。三十年前,他曾在庐山修建草堂,过着悠闲的生活。晚年的他,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与当年担任江州司马时的状态差异明显。他通过这首诗向二林寺的道侣们表达自己的近况,既有对时光流逝、身体衰老的感慨,也有对过往生活的追忆。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