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哉乐天行

白居易 〔唐朝〕

达哉达哉白乐天,分司东都十三年。

七旬才满冠已挂, 半禄未及车先悬。

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禅。

二年忘却问家事,门庭多草厨少烟。

庖童朝告盐米尽, 侍婢暮诉衣裳穿。

妻孥不悦甥侄闷,而我醉卧方陶然。

起来与尔画生计,薄产处置有后先。

先卖南坊十亩园, 次卖东都五顷田。

然后兼卖所居宅,仿佛获缗二三千。

半与尔充衣食费,半与吾供酒肉钱。

吾今已年七十一, 眼昏须白头风眩。

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

未归且住亦不恶,饥餐乐饮安稳眠。

死生无可无不可, 达哉达哉白乐天。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通达啊通达啊我白乐天,在东都洛阳分司任职已有十三年。

刚满七十岁就已挂冠辞官,俸禄还没领满一半,车子就先悬挂起来不再出行。

有时陪伴游客在春天里游乐,有时跟随山僧在夜晚打坐参禅。

两年来忘却了过问家中琐事,门院里长满了杂草,厨房里也很少有炊烟。

厨师早上报告说盐和米都用完了,侍女傍晚诉说衣裳已经穿破。

妻儿为此不高兴,外甥侄子也感到烦闷,而我却喝醉躺卧,正自得其乐。

起来后和你们商量生计,微薄的家产安排处置有先后顺序。

先卖掉南坊的十亩园子,再卖掉东都的五顷田地。

然后再卖掉所居住的宅院,大概能获得两三千万钱。

一半给你们充当衣食费用,一半供我买酒肉享用。

我如今已经七十一岁,眼睛昏花,头发斑白,还患有头风眩晕之症。

只怕这些钱还没花完,就像晨露般逝去,归于黄泉。

没去世前姑且住着也不错,饿了就吃,乐了就饮,安稳睡觉。

生死之事没什么可以不可以的,通达啊通达啊我白乐天。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分司东都:唐代官制,东都洛阳设有与长安对应的官署,官员分司东都,多为安置退闲官员,较为清闲。

3. 挂冠:古代官员辞官的一种说法,源于《后汉书·逢萌传》,后常用来指辞去官职。

4. 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晚年的闲适诗风,语言通俗易懂,注重反映生活实际和个人心境。

  • 达哉:通达、旷达啊。
  • 白乐天:白居易,字乐天。
  • 分司东都:在东都洛阳担任分司官。唐代东都洛阳设有与长安相应的官署,官员称分司,多为闲职。
  • 七旬才满冠已挂:刚满七十岁就辞官了。冠,代指官职。挂冠,指辞官。
  • 半禄未及车先悬:还没领到一半的俸禄,车子就先悬挂起来,指不再出行任职。
  • 坐禅:佛教修行方法,静坐默念。
  • 庖童:厨师。
  • 妻孥:妻子和儿女。
  • 陶然:闲适欢乐的样子。
  • 薄产:微薄的家产。
  • :古代穿铜钱的绳子,代指钱。一千文为一缗。
  • 头风眩:头痛眩晕的病症。
  • 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生命短暂。
  • 夜泉:指黄泉,阴间。

《达哉乐天行》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全诗围绕着“达”字展开,展现了诗人旷达的人生境界。

诗的开头,诗人便直抒胸臆,称自己“达哉”,并交代了自己在东都任职十三年及七十岁辞官的经历,为下文描写辞官后的生活做了铺垫。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辞官后的生活状态,有时与游客春游,有时与山僧夜禅,生活清闲自在,甚至到了忘却家事的地步。当家中出现盐米尽、衣裳穿的困境时,妻儿外甥都感到烦闷,而诗人却能醉卧陶然,这份从容正是其旷达的体现。

面对生计问题,诗人有条不紊地安排变卖家产,将所得钱财一半给家人做衣食费用,一半供自己买酒肉,这种安排既考虑了家人,也不亏待自己,尽显其务实与洒脱。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谈到自己七十一岁的高龄和身体状况,担心钱财用不尽就离世,但他并不因此忧愁,反而认为“未归且住亦不恶”,能饥餐乐饮安稳眠便好,最后再次点出“死生无可无不可”的旷达观点,与开篇呼应,使“达哉”的主题更加突出。

整首诗语言直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诗人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想法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处晚年、生活有困却依然乐观旷达的白居易。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如同白话,却蕴含着诗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开篇便以“达哉达哉白乐天”点明主旨,展现出自我的旷达。诗中详细描述了辞官后的生活,从与僧友游乐、参禅,到家中衣食短缺、妻儿不满,再到变卖家产安排生计,一系列生活场景的刻画真实而生动。

在描述生活琐事中,诗人的情感也自然流露,面对家中的困境,他虽有安排,却依然保持着“醉卧方陶然”的闲适;对于生死,他更是表现出“死生无可无不可”的超脱。这种在平凡生活中所体现出的旷达胸怀,正是白居易诗歌的魅力所在,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所作。此时的白居易已在东都洛阳担任分司官多年,过着相对清闲的生活。他七十岁时辞官,诗中描述了自己辞官后的生活状态,包括与亲友的相处、家中的生计情况以及自己对生死的看法等。当时白居易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但他依然保持着旷达的心境,这首诗便是他晚年生活和心态的真实写照。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