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看经赠诸道侣

白居易 〔唐朝〕

右眼昏花左足风,金篦石水用无功。

不如回念三乘乐, 便得浮生百病空。

无子同居草庵下,有妻偕老道场中。

何烦更请僧为侣,月上新归伴病翁。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右眼昏花左足患风疾,金篦治眼、石水疗疾都不见功效。

不如回心转意体会三乘佛法的乐趣,便能让这漂泊不定的人生中所有疾病消散。

没有子女一同居住在草庵之下,有妻子相伴在道场中修行。

何必再劳烦邀请僧人作为伴侣,月亮升起时刚刚归来的她,便是陪伴我这病翁的人。

1. 三乘:佛教中三种不同的修行路径,声闻乘注重听闻佛法而悟道,缘觉乘依靠自身觉悟,菩萨乘则以救度众生为己任。

2.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多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感悟,晚年作品常带有佛道思想色彩。

3. 唐代佛教发展:唐代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文人都与佛教有密切联系。

  • :指风疾,一种病症,多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等。
  • 金篦:古代治疗眼疾的工具,传说可刮除眼内翳障。
  • 石水:可能指古代用于治病的药水或矿物水。
  • 三乘:佛教术语,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佛教引导众生达到解脱的三种方法和途径。
  • 浮生: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 草庵:简陋的草屋,此处指诗人居住的地方。
  • 道场:佛教修行的场所。
  • 病翁:诗人自称,因患病而如此称呼。

这首《病中看经赠诸道侣》是白居易在患病期间所作,是他当时生活状态和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诗的开头,诗人毫不掩饰地说出自己的病情,右眼昏花、左足患风疾,尝试了金篦、石水等治疗方法也没有效果,这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体的痛苦。但他并没有沉溺于这种痛苦之中,而是转向了佛法,认为体会三乘佛法的乐趣能让自己摆脱病痛的困扰,这体现了佛法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他在困境中寻求精神解脱的一种方式。

后面几句描述了他的生活境况,没有子女一同居住,和妻子在道场中修行,这样简单的生活因为有妻子的陪伴而变得充实。他觉得有妻子相伴就足够了,不必再邀请僧人作为伴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份陪伴的珍惜和满足。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单直白,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人生感悟,让我们了解到白居易晚年在病痛中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态度,也感受到了佛教对他的影响。同时,通过这首诗,我们也能对唐代文人与佛教的关系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诗歌开篇直言自身的病痛,“右眼昏花左足风”,形象地描绘了身体的不适,而“金篦石水用无功”则点明了药物治疗的无效,为下文转向佛法寻求慰藉做了铺垫。

接着诗人提出“不如回念三乘乐,便得浮生百病空”,将解脱病痛的希望寄托于佛法,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对精神力量的追寻。这种对佛法的信仰,成为他应对病痛和人生苦难的一种方式。

后两句“无子同居草庵下,有妻偕老道场中。何烦更请僧为侣,月上新归伴病翁”,则描绘了诗人简单的生活场景。没有子女绕膝,却有妻子相伴修道,这份陪伴让他感到满足,无需再请僧人作伴,平淡中透着温馨与安然,展现了诗人在病痛与修行中找到的平和心境。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情感真挚,将个人的病痛、对佛法的感悟与生活场景自然融合,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白居易晚年多病,此诗当作于他患病期间。当时他可能已远离官场纷扰,潜心研究佛法,与道侣们有所交往。在病痛缠身、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佛法的感悟以及对身边陪伴之人的珍视,反映了他晚年对人生和信仰的思考。

作者信息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古诗数量:3471名句数量: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