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
我们同为懒散疏慢的园林闲人,共同面对这萧条冷落的雨雪天气。
小酌几杯酒,在酒巡中消磨这漫长的夜晚;放声大笑,送别这即将过去的一年。
长久以来因时运不济而成了被遗忘的老人,常常被人称作散淡的仙人。
被称作散仙应当是有缘由的,因为曾经亲眼见过东海变为桑田(历经世事变迁)。
1. 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其诗风格豪迈洒脱,与白居易交往密切,两人多有唱和之作。
3. “东海变桑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典故,常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巨大,在古诗文中经常被引用。
4. 唱和诗是古代文人之间相互酬答的诗歌形式,这首《雪夜小饮赠梦得》便是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赠答诗,体现了当时文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5.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这首诗也体现了他的这一创作特点。
《雪夜小饮赠梦得》是白居易晚年与好友刘禹锡相聚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的题目便点明了时间(雪夜)、事件(小饮)和赠送对象(梦得),让我们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首联描绘了诗人与刘禹锡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他们都是“懒慢园林客”,在这样一个“萧条雨雪天”相聚,为下文的小饮场景做了铺垫。颔联具体描写了小饮的情景,“小酌酒巡”和“大开口笑”两个动作,生动地展现了两人在夜晚饮酒时的闲适与畅快,即使面对“永夜”和“残年”,也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颈联和尾联则转向了对自身境遇和人生阅历的感慨。“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这里的“遗老”和“散仙”看似是外界对他们的评价,实则是他们对自己人生状态的一种总结。而“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一句,更是点睛之笔,用“东海变桑田”的典故,既解释了被称为“散仙”的原因,也暗示了他们历经世事变迁后的通透与豁达。
从情感角度来看,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与刘禹锡之间深厚的友情,也流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释然与乐观。在写作手法上,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情感真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内心的感受娓娓道来,这正是白居易诗歌的典型风格。同时,典故的运用也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底蕴,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也能体会到唐代文人之间真挚的交往和他们面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全诗围绕“雪夜小饮”这一情境展开,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首联“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点明了两人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同为”“共对”体现出两人亲密的关系和共同的境遇。颔联“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描绘了两人饮酒谈笑的场景,“小酌”“大笑”展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漫长的夜晚和将尽的年岁中,他们以这种方式排遣时光,尽显洒脱。颈联“久将时背成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看似是对自身境遇的描述,实则带有一种自嘲与释然,将时运不济的无奈转化为一种自在的生活状态。尾联“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解释了被称作“散仙”的缘由,以“东海变桑田”的典故,暗示了两人历经沧桑、看透世事的人生阅历,使得“散仙”的称谓更具深意。整首诗在平淡的叙述中,既有对当下闲适生活的描绘,也有对人生经历的感慨,体现了白居易诗歌“老妪能解”的通俗风格,同时也饱含着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这首诗是白居易晚年时期所作,写给好友刘禹锡(字梦得)。当时两人都已年老,远离政治中心,过着相对闲散的生活。在一个雨雪交加的夜晚,两人相聚小饮,触景生情,白居易便写下了这首诗,既抒发了当下的心境,也回顾了两人共同经历的岁月变迁。白居易与刘禹锡友情深厚,晚年时常唱和往来,这首诗便是他们深厚情谊的见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