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人难到,过三更较稀。
占花租野寺,定酒典朝衣。
趁醉春多出,贪欢夜未归。
不知亲故口,道我是耶非。
七十人难到,过三更较稀。
占花租野寺,定酒典朝衣。
趁醉春多出,贪欢夜未归。
不知亲故口,道我是耶非。
七十岁的人很少能活到,超过三更半夜的也较稀少。
为赏花在野寺租下地方,为买酒把朝服拿去典当。
趁着醉意春天多外出游玩,贪恋欢乐夜晚不曾回家。
不知亲戚朋友口中,说我是对还是错。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2. 古诗中的“三更”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一昼夜分十二时辰或一百刻,其中夜间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更对应现在的23:00-01:00。
3. “朝衣”在古代指君臣上朝时穿的礼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诗中“典朝衣”的行为体现了诗人对世俗之物的看淡和对生活乐趣的追求。
4. 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占花租野寺,定酒典朝衣”“趁醉春多出,贪欢夜未归”对仗工整,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特点。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问诸亲友》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全诗围绕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想法展开。
开篇两句“七十人难到,过三更较稀”,诗人从普遍的人生现象入手,感慨人生的短暂,暗示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及时行乐的认同。这两句看似平淡,却为整首诗奠定了一种对生活持有热情的基调。
接下来的“占花租野寺,定酒典朝衣”,具体描写了诗人的生活行为。“租野寺”只为赏花,“典朝衣”只为买酒,这些行为在常人看来或许有些出格,但却真实地展现了诗人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他不被物质所累,更看重内心的愉悦。
“趁醉春多出,贪欢夜未归”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春光中的沉醉。春天是美好的季节,诗人趁着醉意多出去感受春光,甚至贪恋欢乐而夜不归宿,这体现了他对生活乐趣的尽情享受,展现出一种洒脱不羁的生活态度。
最后“不知亲故口,道我是耶非”一句,将诗人的思绪拉回到亲友的看法上。他并非完全不在意他人的评价,这种略带疑问的表述,既表现了他的率真,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诗人形象。他虽然追求自我,但也并非完全脱离社会关系。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诗人晚年的生活和心境,让我们感受到了白居易诗歌贴近生活、情感真挚的特点,也让我们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晚年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如同白话,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意味。首联“七十人难到,过三更较稀”,从人生寿命起笔,点出人生七十古来稀,透露出对时光易逝、生命有限的感慨,为下文描写及时行乐做了铺垫。
颔联“占花租野寺,定酒典朝衣”,通过“租野寺”“典朝衣”等具体行为,生动展现了诗人对赏花饮酒的热衷,即便需要付出一定代价也在所不惜,体现出他挣脱世俗束缚、追求自在生活的态度。
颈联“趁醉春多出,贪欢夜未归”,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沉醉于春光、贪恋欢乐的情景,将其放浪形骸、享受生活的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尾联“不知亲故口,道我是耶非”,以问句作结,既表现出诗人对亲友可能存在的议论的在意,又流露出他坚持自我生活方式的洒脱,给人留下无限回味。全诗以朴素的语言记录生活点滴,情感真挚,充满生活气息,展现了白居易诗歌“老妪能解”的特点。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感悟。此诗《问诸亲友》可能创作于他晚年时期。当时白居易历经官场沉浮,晚年心态渐趋平和,更注重生活的闲适与自我情感的抒发。诗中描绘了他晚年的生活状态,如赏花饮酒、流连春光等,体现出他对生活乐趣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亲友看法的些许在意,反映了他晚年生活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