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感所见》,首先看到诗歌的标题“感所见”,“感”就是“感慨、感触”,“所见”是诗人看到的社会现象与人生百态,所以这首诗的核心就是白居易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抒发自己的思考与心境。
先看首联“巧者焦劳智者愁,愚翁何喜复何忧”。这里的“巧者”和“智者”,指的是那些有能力、会思考的人,可他们为什么“焦劳”“愁”呢?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有能力的人要为名利奔波,有智谋的人要为祸福算计,反而活得很累;而诗人自称“愚翁”,这里的“愚”不是真的笨,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超脱——他不追求那些世俗的功名利禄,所以没有那么多烦恼。这一联通过对比,一下子就把诗人的人生态度摆了出来。
再看颔联“莫嫌山木无人用,大胜笼禽不自由”。“山木”长在山里,没人去砍它、用它,看起来好像“没用”,但它能自由生长;“笼禽”被关在笼子里,有人喂养、看起来“有用”,却失去了最重要的自由。这里诗人用“山木”和“笼禽”做对比,告诉我们:自由比“被利用”“被认可”更重要。这其实是白居易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他不想像“笼禽”一样被官场束缚,宁愿像“山木”一样保持本真,哪怕不被世俗看重。
接下来是颈联“网外老鸡因断尾,盘中鲜鲙为吞钩”。这一联里有两个小故事:老鸡因为尾巴断了,不符合祭祀用鸡的标准,所以没被抓走,活了下来;盘子里的鱼片,是鱼儿因为贪吃鱼饵,吞下了鱼钩,最后被人捕获。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老鸡的“缺陷”(断尾)反而成了它的“福气”,鱼儿的“贪念”(吞钩)却让它丢了性命。白居易用这两个通俗的例子,批判了世俗中人们因为贪求利益而招致灾祸的行为,也暗示自己要像“断尾老鸡”一样,放弃一些外在的“完美”,才能守住自由和平安。
最后看尾联“谁人会我心中事,冷笑时时一掉头”。前面六句,诗人都是在说别人、说事物,到这里终于直抒胸臆:“谁能理解我的想法呢?”没人理解,所以他只能“冷笑”——这冷笑里有对世俗的嘲讽,也有不被理解的无奈;“一掉头”则是一种态度:你们不理解我,我也不跟你们争辩,我坚持自己的选择就好。这一句让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顶点,也让我们看到了白居易坚守自我的孤傲。
总的来说,这首诗虽然语言简单,但藏着很深的道理:它批判了世俗的功利与浮躁,告诉我们“自由”和“本心”比名利更重要。而白居易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诗,和他的人生经历分不开——他经历过官场的争斗,看透了名利的虚幻,所以才会渴望做“愚翁”、做“山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希望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也能思考: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是像“笼禽”一样追求表面的“成功”,还是像“山木”一样守住内心的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