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丁巳岁八月祭武侯祠堂,因题临淮公旧碑
丁巳岁八月祭武侯祠堂,因题临淮公旧碑
杨嗣复 〔唐朝〕
斋庄修祀事,旌旆出效闉。
薙草轩墀狭,涂墙赭垩新。
谋猷期作圣,风俗奉为神。
酹酒成坳泽,持兵列偶人。
非才膺宠任,异代揖芳尘。
况是平津客,碑前泪满巾。
写风
写人
风俗
写草
写酒
古诗译文
在丁巳年八月,我庄严地祭祀武侯祠堂,因此题写在临淮公的旧碑上。斋戒庄严地准备祭祀事宜,旗帜飘扬出城郊。除草使庭院变得狭窄,涂刷墙壁用红土使之焕然一新。谋略期望达到圣人的境界,风俗将您奉为神明。洒酒祭奠形成洼地,持兵器排列着偶人。我非才却受宠任,在异代向您的芳尘致敬。何况我作为平津客,在碑前泪水沾满巾。
展开
知识点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智慧和忠诚著称;唐朝祭祀习俗常包括洒酒、排列偶人等仪式;杨嗣复是唐文宗时期宰相,属牛李党争中的一方;临淮公可能指李光弼,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平津侯公孙弘是汉武帝时丞相,以谦逊著称;丁巳年是中国干支纪年法的一部分,对应公元837年。
展开
古诗注解
武侯
: 指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封武乡侯,后世尊称为武侯。
临淮公
: 可能指唐朝名将李光弼,封临淮郡王,此处指其旧碑。
平津客
: 指汉武帝时平津侯公孙弘,泛指官员或旅人,此处诗人自喻。
旌旆
: 旗帜,指祭祀时的仪仗。
薙草
: 除草,整理祠堂环境。
赭垩
: 红土和白土,用于涂刷墙壁,表示修缮。
谋猷
: 谋略计划,指诸葛亮的智慧。
酹酒
: 洒酒祭奠,表示敬意。
偶人
: 指祭祀时排列的俑或塑像。
异代
: 不同的时代,诗人与诸葛亮相隔朝代。
展开
讲解
这首诗通过祭祀武侯祠堂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自身身世的感伤。前四句描写祭祀的准备和环境整理,中间四句赞颂诸葛亮的谋略和神圣地位,后四句转向个人情感,以“非才”和“平津客”自比,突出时代差异下的敬意和哀思。整体上,诗作融合了历史缅怀和个人抒情,反映了唐朝士大夫对前贤的追思以及政治环境下的复杂心态。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庄严的祭祀场景开篇,通过描写除草、涂墙等细节,展现了对武侯祠堂的修缮和敬重。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如“非才膺宠任”与“异代揖芳尘”,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才华的钦佩和自身谦卑。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最后“碑前泪满巾”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哀思和感慨,体现了唐诗的抒情特色和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缅怀。
展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丁巳年(可能为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杨嗣复作为唐朝官员,在八月祭祀诸葛亮祠堂时,看到临淮公(如李光弼)的旧碑,有感而发。杨嗣复曾任宰相,此诗反映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个人身世的感慨,结合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动荡,表达了对诸葛亮这样的贤臣的向往和自身际遇的悲叹。
展开
作者信息
杨嗣复(783—848年),字继之或继子(《新唐书》为“继文”),穆宗时的户部尚书杨于陵次子,东汉太尉杨震之后(第五子杨奉一脉)与杨虞卿为族兄弟。八岁能文,主考官权德舆录为进士,二十岁登博学宏词科,受到宰相武元衡赏识,“皆权德舆门生,情义相得,进退取舍,多与之同”。累迁中书舍人。由户部侍郎擢尚书右丞,封爵弘农伯。李德裕辅政,被黜为湖南观察使。会昌元年(841年)三月被贬潮州。唐宣宗大中初,召为吏部尚书。卒谥孝穆。
古诗数量:
5
名句数量:
18
作者其他古诗
1
谢寄新茶
1万阅读
2
题李处士山居
1万阅读
3
仪凤
1万阅读
4
赠毛仙翁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