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迟迟木香阁,窈窕佳人褰绣幕。
淋漓玉露滴紫蕤, 绵蛮黄鸟窥朱萼。
横汉碧云歌处断,满地花钿舞时落。
树影参差斜入檐,风动玲珑水晶箔。
春日迟迟木香阁,窈窕佳人褰绣幕。
淋漓玉露滴紫蕤, 绵蛮黄鸟窥朱萼。
横汉碧云歌处断,满地花钿舞时落。
树影参差斜入檐,风动玲珑水晶箔。
春日漫长,木香阁静静矗立,身姿窈窕的美人掀起华美的帷幕。
晶莹的玉露滴滴落在紫色的花蕊上,婉转鸣叫的黄莺窥视着红色的花萼。
横亘天河的碧云间,歌声渐渐消散;满地精美的花钿,在舞蹈时纷纷飘落。
参差不齐的树影斜斜地映入屋檐,风吹动着晶莹剔透、声音清脆的水晶帘箔。
1. 马燧:唐朝中期名将,字洵美,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人。他少学兵书,善骑射,为平定安史之乱、讨伐李怀光等叛乱立下赫赫战功,官至司徒、侍中,封北平郡王,卒后赠太傅,谥号“庄武”。
2. 木香花:一种攀援小灌木,花白色或黄色,有香气,在春季盛开,是古代园林中常见的观赏植物,诗中“木香阁”“木香亭”即因种植木香花而得名。
3. 黄鸟:即黄鹂,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其婉转的叫声也常被写入诗中,增添诗歌的意境美。
4. 花钿: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通常以金、银、珠翠等材料制成,形状多样,有花、鸟、蝶等,贴在眉间或脸颊上,增添女性的美丽。在古诗中,花钿也常被用作女性的代称或与女性相关的意象。
5. 水晶箔:一种质地轻薄、透明的帘箔,多由水晶、玻璃或类似材料制成,风吹过时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是古代富贵人家常用的装饰,在诗中常用来营造雅致、清幽的氛围。
6. 唐诗题材:这首诗属于题咏类诗歌,是诗人游览某地或针对某一事物有感而发创作的诗歌,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对所咏对象的描绘,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见解。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它是一首题咏马侍中燧木香亭的唐诗,虽然作者不详,但诗句优美,意境深远。
从结构上看,全诗共八句,分为四联,遵循了唐诗常见的结构特点。首联点出时间、地点和人物,为我们勾勒出春日里木香阁和佳人的画面,奠定了整首诗雅致的基调。颔联和颈联则分别从景物细节和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颔联细致地描绘了玉露、紫蕤、黄鸟、朱萼等景物,让我们感受到春日的生机与美好;颈联则加入了歌声、舞蹈等元素,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有了动态的美感。尾联又回归到景物描写,以树影和风吹水晶箔作结,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让读者在欣赏完美景后,仍能沉浸其中。
在语言运用上,诗人用词精准生动,如“滴”“窥”等动词,将景物写活了;“淋漓”“绵蛮”“参差”“玲珑”等形容词,准确地描绘出事物的特征,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诗中的对仗也很工整,如颔联“淋漓玉露滴紫蕤,绵蛮黄鸟窥朱萼”,词性相对,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通过对木香亭春日美景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一景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人物活动,都被诗人赋予了美好的意蕴,让我们感受到了唐朝园林生活的雅致与闲适。
此外,诗中还蕴含了不少文化知识,比如马燧的历史背景、木香花的特点、花钿和水晶箔在古代生活中的应用等,这些都为我们了解唐朝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提供了线索。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唐诗的艺术之美,还能增长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木香亭春日的美景,营造出一种雅致、清幽又不失生机的氛围。
首联“春日迟迟木香阁,窈窕佳人褰绣幕”,以“春日迟迟”点明时节和时间特征,引出木香阁这一地点,再通过“窈窕佳人褰绣幕”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美感,仿佛让人看到美人在阁中掀起帷幕,与外界的春日景致相映成趣。
颔联“淋漓玉露滴紫蕤,绵蛮黄鸟窥朱萼”,聚焦于细节景物描写。玉露滴落紫花,黄莺窥视红萼,动静结合,色彩鲜明。“滴”“窥”二字生动传神,赋予景物以生命力,展现出春日里花木的娇艳与鸟儿的活泼。
颈联“横汉碧云歌处断,满地花钿舞时落”,由景及人,融入了人的活动。歌声在碧云间消散,花钿在舞蹈时飘落,既有听觉的想象,又有视觉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热闹过后的余韵,增添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感染力。
尾联“树影参差斜入檐,风动玲珑水晶箔”,再次将目光投向景物,树影斜入屋檐,风动水晶帘箔,画面静谧而雅致,以景作结,给人留下无限遐想,余味悠长。
整首诗语言清丽,意象丰富,对仗工整,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绘,展现了木香亭春日的独特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景致的欣赏与赞美之情。
这首诗的作者标注为“未知”,仅知是唐朝作品,题为《题马侍中燧木香亭》,可知是题写在马燧的木香亭之作。马燧是唐朝中期的名将,曾在平定安史之乱等战役中立下战功,官至侍中。
从诗中描绘的春日美景、佳人活动等内容来看,可能是作者在游览马燧的木香亭时,被眼前的景致所打动而创作。木香亭作为一处园林建筑,周围花木繁盛,环境优美,成为文人雅士赏景、聚会的场所,此诗可能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记录下当时的所见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