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心有尚,乃是孔门生。
为计安贫乐,当从大道行。
讵应流远迹,方欲料前程。
捷径虽云易,长衢岂不平。
后来无枉路,先达擅前名。
一示遵途意,微衷益自精。
古人心有尚,乃是孔门生。
为计安贫乐,当从大道行。
讵应流远迹,方欲料前程。
捷径虽云易,长衢岂不平。
后来无枉路,先达擅前名。
一示遵途意,微衷益自精。
古人心中有崇尚的准则,他们都是孔子的门生。
为了谋划安于贫困的生活并从中获得乐趣,应当遵循大道前行。
怎能应该留下深远的足迹,正想要预料未来的前程。
捷径虽说容易走,大道难道不平整吗?
后世之人没有走冤枉路,是因为前辈贤达擅长在生前就树立好名声。
一旦显示出遵循正途的意愿,内心的美好情感就会更加精纯。
1. 儒家思想:诗中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坚守正道、安贫乐道、重视道德修养等思想观念,孔子及其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2. 诗歌对仗:诗中多运用对仗手法,如“捷径虽云易,长衢岂不平”,上下句结构相似、意义相对,使诗歌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美。
3. 文言虚词:“讵”“岂”等文言虚词在诗中起到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如“讵应流远迹”“长衢岂不平”。
4. 意象象征:“大道”象征着正确的人生道路、道德准则;“捷径”象征着投机取巧、违背正道的方式,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的价值取向。
《行不由径》这首诗,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其核心是强调行走不遵循邪径,要走正途。
首先,诗歌开头提到古人崇尚儒家之道,这是因为儒家思想中重视道德规范和正确的行为准则,这为全诗的观点奠定了基础。作者认为,一个人若想安于贫困并从中获得乐趣,就应当走大道,也就是遵循正确的人生准则,而不是去寻求旁门左道。
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诗中进行了对比,指出捷径虽然看起来容易,但大道其实才是平整可靠的。这告诉我们,在人生中,不要被眼前的便利所诱惑,那些看似快捷的方式可能会带来隐患,而坚守正道虽然可能过程漫长,但却是稳妥的选择。
同时,诗中还提到前辈贤达因为坚守正道而享有美名,后世之人也能因此不走冤枉路,这启示我们,前人的榜样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当我们自身表明遵循正途的意愿并坚持下去时,内心也会变得更加纯粹和坚定。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诫人们要坚守正道,摒弃投机取巧的心态,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这首诗立意鲜明,围绕“行不由径”这一核心思想展开,倡导人们遵循正道前行。
开篇“古人心有尚,乃是孔门生”,点明古人所崇尚的是儒家之道,奠定了全诗的思想基调。接着“为计安贫乐,当从大道行”,直接表达了安贫乐道、遵循大道的观点,将个人的生活谋划与人生道路的选择联系起来。
“捷径虽云易,长衢岂不平”一句,通过对比捷径与大道,强调看似容易的捷径并非坦途,而大道才是真正平整可靠的,富有哲理意味,引人深思。
结尾“一示遵途意,微衷益自精”,则表明只要坚守遵循正途的信念,内心的情感和意志就会更加纯粹坚定,升华了主题。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深刻的道理,对仗工整,如“捷径虽云易,长衢岂不平”“后来无枉路,先达擅前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思想的表达更为有力。
由于该诗作者未知,其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从诗句内容来看,诗中提及“孔门生”“大道”等,体现出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强调遵循正途、安贫乐道的价值观。推测可能是唐朝时期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文人所作,当时社会儒家思想占据重要地位,文人多以儒家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该诗或许是作者在表达自身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以及对坚守正道的信念,也可能是在劝诫他人要走光明正大的道路,不要贪图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