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木兰院二首

王播 〔唐朝〕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闍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第一首:

三十年前曾在这座寺院游览,那时木兰花正盛开,寺院也是新修建的。

如今再次来到曾经走过的地方,树木已经苍老不再开花,僧人也已白发苍苍。

第二首:

上堂礼佛的仪式结束后,众人各自东西散去,惭愧当年和尚们故意在饭后才敲钟(不让我吃饭)。

三十年来,我在尘世中奔波,历经风霜,如今我的诗才得以用碧纱笼罩(受到重视)。

1. 这组诗属于七言绝句,是唐诗中常见的诗歌体裁。

2.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今昔情景的对比,突出时光的流逝和境遇的变化。

3. “饭后钟”的典故源于王播的经历,后来常被用来比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4. 碧纱笼诗是古代对文人作品表示尊重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文学和文人的重视程度会因身份地位而变化。

  • 木兰院:寺院名称。
  • 经行处:曾经走过的地方。
  • 上堂:指佛事活动中的上堂仪式。
  • 闍黎(shē lí):指僧人,也作“阇梨”,是对僧人的尊称。
  • 饭后钟:传说王播年轻时贫困,在木兰院寄食,僧人嫌弃他,故意等他到后才敲饭钟,使他错过饭时。
  • 尘扑面:形容在尘世中奔波劳碌,历经艰辛。
  • 碧纱笼:用碧色的纱帐笼罩。据说后来王播官至高位,重游木兰院,发现自己当年题的诗被僧人用碧纱笼罩起来,以示尊敬。

《题木兰院二首》是王播感怀自身经历而作的组诗,生动地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和世态的变化。

先看第一首,诗人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展开对比。三十年前游览木兰院,那时寺院崭新,木兰花开得正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三十年后故地重游,曾经的新院变成旧地,盛开的木兰树变得苍老无花,就连寺中的僧人也已白发苍苍。这不仅是景物的变化,更是时光无情流逝的见证,让我们感受到岁月在万物身上留下的痕迹。

再看第二首,诗人将笔触转向自身的遭遇。当年在木兰院寄食,遭受僧人“饭后钟”的冷遇,那种窘迫和惭愧刻骨铭心;而三十年后,自己官居高位,当年题下的诗也被僧人用碧纱郑重地笼罩起来。这种待遇的天壤之别,既是对自己三十年奔波奋斗的一种感慨,也隐晦地讽刺了世俗社会中以身份地位待人的现象。

整体来看,这两首诗语言朴素,却字字千钧,将个人的人生体验与对社会现实的感悟融合在一起,耐人寻味,让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道理。

这两首诗通过今昔对比,深刻地抒发了世事变迁、人生境遇落差的感慨,语言平实却蕴含深意。

第一首诗以“三十年前”和“如今”形成鲜明对比。前两句回忆往昔,木兰花盛开,寺院崭新,充满生机;后两句写现在,树木苍老无花,僧人也已白头,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第二首诗则更侧重于个人境遇的变化。“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闍黎饭后钟”回忆当年遭受冷遇的窘迫;“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则写出三十年间的奔波与如今地位的提升,前后对比强烈,既流露出自嘲,也暗含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诗人以自身经历入诗,情感真挚,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王播年少时家境贫寒,曾在扬州木兰院借居,依靠寺院的斋饭度日。当时寺院的僧人嫌弃他,常常在他到达斋堂前就敲完饭钟,使他空腹而归。三十年后,王播官运亨通,再次回到木兰院,看到自己当年题在寺院墙壁上的诗被僧人用碧纱精心笼罩起来,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两首诗,抒发物是人非、境遇变迁的感慨。

作者信息
王播

王播(759~830)字明敭(同“扬”),太原(今太原)人。贞元(786~805年)中擢进士,举贤良方正异等。长庆初历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和初拜左仆射,封太原郡公。卒,谥曰敬。工书,尝书唐凤翔尹李晟为国修寺碑。《唐书本传》、《墨池编》、《佩文斋书画谱》

古诗数量:2名句数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