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侯之京

牟融 〔唐朝〕

悠悠旌旆出东楼,特出仙郎上帝州。

刘旻才高能富国, 萧何人杰足封侯。

关河弱柳垂金缕,水驿青帘拂画楼。

欲尽故人尊酒意,春风江上暂停舟。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悠扬的旌旗仪仗从东楼出发,才华出众的仙郎前往帝都。

您有像刘旻那样的高才,能够使国家富足;有如萧何一般的杰出才能,足以封侯拜相。

关山河畔的嫩柳垂下如金缕般的枝条,水边驿站的青色酒旗轻拂着华美的楼阁。

想要倾尽老朋友杯酒中的情谊,在春风吹拂的江面上暂且停住行舟。

1.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诗人与友人、亲人分别时的不舍、牵挂、祝福等情感。

2. 用典:诗中“刘旻”“萧何”均为用典手法,用历史上的名人来类比所赞之人,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3. 律诗结构:这首诗为七言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

4. 意象:诗中的“旌旆”“弱柳”“青帘”“画楼”等都是诗歌中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和氛围。

  • 旌旆(jīng pèi):古代旗帜的通称,这里指出行的仪仗旗帜。
  • 仙郎:对沈侯的美称,赞美其才华出众,如同仙人一般。
  • 帝州:指京城、帝都。
  • 刘旻:此处应指有治国才能的人,具体所指存在争议,一说为古代贤能的官员。
  • 萧何:西汉初年政治家,辅佐刘邦建立汉朝,有杰出的治国才能,被封为酂侯。
  • 关河:关塞与河流,泛指山河。
  • 弱柳:初生的嫩柳,形容柳树柔弱的姿态。
  • 金缕:这里形容柳条如金色的丝线。
  • 水驿:水边的驿站,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中途休息的地方。
  • 青帘:青色的酒旗,古代酒店挂出的幌子,用以招徕顾客。
  • 画楼:装饰华美的楼阁。
  • 尊酒:杯酒,指饯行的酒。

《送沈侯之京》是唐代诗人牟融的一首送别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

首先,从整体内容来看,诗歌围绕送别沈侯前往京城这一事件展开。开篇描绘了沈侯出行的盛大场面,凸显其身份不凡;接着通过典故赞美沈侯的才能,表达对其未来的期许;然后描写了送别的景物,以景衬情;最后直抒胸臆,抒发了不舍之情。

其次,在艺术手法上,用典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诗人将沈侯与刘旻、萧何相比,既简洁又有力地赞美了沈侯的才能,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沈侯的出众。同时,对仗的运用也使诗歌语言更富节奏感和韵律美,如颔联“刘旻才高能富国,萧何人杰足封侯”,词性相对,结构工整。

再者,情感表达上,诗人的情感是丰富而真挚的。既有对友人才能的赞赏,又有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更有送别时的不舍之情,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送别文化的韵味,还能体会到诗歌艺术手法的精妙之处,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这首送别诗情景交融,既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又抒发了对友人的赞美与不舍之情。

首联“悠悠旌旆出东楼,特出仙郎上帝州”,以“悠悠旌旆”起笔,描绘出沈侯出行时仪仗盛大的景象,“特出仙郎”则直接赞美沈侯才华出众,为下文铺垫。

颔联“刘旻才高能富国,萧何人杰足封侯”,运用典故,将沈侯比作刘旻和萧何,高度赞扬了其治国安邦的才能,表达了对友人未来前程的美好期许。

颈联“关河弱柳垂金缕,水驿青帘拂画楼”,转入对景物的描写,嫩柳、金缕、水驿、青帘、画楼,勾勒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在优美的景致中暗含着离别的氛围。

尾联“欲尽故人尊酒意,春风江上暂停舟”,直抒胸臆,写诗人想借饯行的酒表达尽故人的情谊,在春风吹拂的江面上暂且停舟,不舍友人离去,将送别之情推向高潮。

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送别佳作。

牟融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为送别、赠答之作。这首《送沈侯之京》是诗人为送别友人沈侯前往京城而作。从诗中内容来看,沈侯可能是要到京城赴任或办事,诗人在送别之际,通过对场景的描绘和对友人的赞美,表达了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友人的期许。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之间的交往频繁,送别诗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学题材,诗人往往借送别之际抒发情感,或赞美友人才能,或表达不舍之情。

作者信息
牟融

牟融[公元?-79年3月26日]字子优,北海安丘人,生年未详,卒约汉章帝建初四年二月庚寅(初五)日(79年3月26日)。少博学,以《大夏侯尚书》教授门徒数百人。以司空举为茂才,为丰令,视事三年,县无狱讼。明帝朝,累官至司空。举动方重,甚得大臣节。进太尉,卒,章帝亲临其丧。牟的著作有《牟子》二卷(《隋书经籍志》)传于世。

古诗数量:64名句数量: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