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成炼师四首

刘言史 〔唐朝〕

花冠蕊帔色婵娟,一曲清箫凌紫烟。

不知今日重来意,更住人间几百年。

黄昏骑得下天龙,巡遍茅山数十峰。

采芝却到蓬莱上,花里犹残碧玉钟。

等闲何处得灵方,丹脸云鬟日月长。

大罗过却三千岁,更向人间魅阮郎。

曾随阿母汉宫斋,凤驾龙輧列玉阶。

当时白燕无寻处,今日云鬟见玉钗。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第一首:头戴花冠、身披绣有花蕊的披肩,容貌美好,一曲清越的箫声直上紫色云烟。不知今日重来有何用意,还能在人间停留几百年。

第二首:黄昏时分骑着下凡的天龙,巡游了茅山的数十座山峰。采摘灵芝却来到了蓬莱仙境,花丛中还残留着碧玉酒杯。

第三首:轻易间哪里能得到灵验的仙方,面色红润、发髻如云,岁月悠长。在大罗天已经度过了三千年,还要到人间去魅惑像阮郎那样的男子。

第四首:曾经跟随母亲在汉宫参加斋戒,凤凰驾驭的车驾、龙拉的车在玉阶旁排列。当时的白燕无处寻觅,如今在如云的发髻上看到了玉钗。

1. 刘言史:中唐诗人,与孟郊、李贺等有交往,其诗风格奇诡,多写闺情、边塞、风物等。

2. 炼师:道教中对道士的尊称,指修炼得道的人。

3. 茅山: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称。

4. 蓬莱:古代神话中的仙山,与方丈、瀛洲并称为东海三神山,传说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

5. 大罗天:道教所说的最高天界,是道教神仙所居之处。

6. 阮郎典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阮肇与刘晨入山采药遇仙的故事,后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典故,多用来表现神仙爱情或时光流逝。

7. 唐朝道教发展:唐朝皇室尊奉道教,道教在唐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当时的主流宗教之一,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 炼师:对道士的尊称。
  • 花冠蕊帔:指道士的服饰,花冠为饰有花朵的帽子,蕊帔为绣有花蕊的披肩。
  • 婵娟:形容女子容貌美好。
  • 紫烟:紫色的烟雾,常用来指仙境或祥瑞之气。
  • 下天龙:指从天上下来的龙,此处可能指道士所骑的神兽。
  • 茅山:道教名山,在今江苏省句容市。
  • 采芝:采摘灵芝,灵芝在古代被视为仙草。
  • 蓬莱:古代神话中的仙山。
  • 碧玉钟:用碧玉制成的酒杯。
  • 灵方:灵验的仙方、药方。
  • 丹脸:面色红润,指道士气色好。
  • 云鬟:形容女子发髻蓬松如云。
  • 大罗:道教所说的最高天境。
  • 阮郎:此处用典,指阮肇,相传他与刘晨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留居半年,回家后人间已过百年,后常用来代指与仙女有缘分的男子。
  • 阿母:可能指西王母,也可泛指母亲。
  • 汉宫斋:在汉宫中举行的斋戒仪式。
  • 凤驾龙輧:指仙人乘坐的由凤凰和龙驾驭的车驾。
  • 玉阶:玉石砌成的台阶,常指宫殿或仙宫的台阶。
  • 白燕: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祥瑞。
  • 玉钗:玉制的钗子,古代女子的首饰。

《赠成炼师四首》是刘言史写给成炼师的一组赞美诗。我们先从整体上看,这组诗围绕成炼师展开,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成炼师的形象和生活。

在理解这组诗时,首先要注意其中的道教元素,比如炼师、茅山、蓬莱、大罗天等,这些都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了解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其次,诗中运用了典故,像"阮郎"的典故,知道其出处和含义能帮助我们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描绘了成炼师骑龙巡游、身处仙境等奇幻场景,让诗歌充满了浪漫色彩。同时,通过对成炼师服饰、神态、行为的细致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这组诗不仅是对成炼师个人的赞美,也从侧面反映了唐朝时期道教的盛行以及人们对神仙生活的向往。通过阅读这样的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唐朝文化的多元与繁荣,以及文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组诗通过对成炼师的外貌、行为、所处环境等方面的描绘,塑造了一位神秘莫测、超凡脱俗的道士形象。

第一首诗从成炼师的服饰和箫声入手,"花冠蕊帔色婵娟"展现其装扮的华丽与容貌的秀美,"一曲清箫凌紫烟"则以箫声的清越悠扬,暗示其不凡的身份,最后两句引发对其在人间停留时间的遐想,增添了神秘感。

第二首诗描绘成炼师骑龙巡游、采芝仙境的情景,"黄昏骑得下天龙,巡遍茅山数十峰"体现其神通广大,"采芝却到蓬莱上,花里犹残碧玉钟"则营造出一种仙气缭绕、清幽雅致的氛围。

第三首诗围绕仙方和岁月展开,"等闲何处得灵方,丹脸云鬟日月长"写出成炼师因有灵方而容颜不老、岁月悠长,"大罗过却三千岁,更向人间魅阮郎"则进一步突出其超凡的经历和魅力。

第四首诗借回忆往昔,"曾随阿母汉宫斋,凤驾龙輧列玉阶"展现成炼师过往的不凡经历,"当时白燕无寻处,今日云鬟见玉钗"通过今昔对比,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感。

整体而言,这组诗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将成炼师的形象刻画得生动而富有神韵,同时也反映了唐朝时期道教文化的盛行以及文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刘言史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咏物、抒情。《赠成炼师四首》是他写给一位名叫成炼师的道士的组诗。唐朝时期,道教盛行,文人与道士交往颇为常见。诗人可能是在与成炼师相识、交往的过程中,被其仙风道骨、神秘色彩所打动,从而创作了这组诗,以表达对成炼师的赞美和对其修仙生活的好奇与向往。

作者信息
刘言史

刘言史(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唐代诗人。藏书家,赵州邯郸人。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尝从武俊猎,有双鸭起蒲稗间,一矢联之,遂于马上草射鸭歌以献。武俊表请封官,诏授枣强令,辞疾不授。人因称为刘枣强。李夷简节度汉南,与言史少同游习,因以襄阳髹器千具赂武俊,请言史为幕宾。由是日与讌谈,歌诗唱答。卒后,葬于襄阳。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曾旅游金陵、潇湘、岭南等地。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

古诗数量:71名句数量: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