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源分竹亭

刘言史 〔唐朝〕

绕屋扶疏千万竿,年年相诱独行看。

日光不透烟常在,先校诸家一月寒。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房屋周围枝叶茂盛的竹子有千千万万竿,年复一年地吸引着我独自前来观赏。阳光难以穿透竹林,烟雾常常弥漫其间,这里比其他地方要先寒冷一个月。

1. 刘言史:唐代诗人,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在世,其诗多写闺情、边塞,风格清丽,善用白描手法。

2. 古诗中的数量词:诗中“千万竿”“一月”等数量词的使用,或为实指,或为虚指,虚指时多起到夸张渲染的作用,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 借景抒情:这首诗是借景抒情的典型例子,诗人通过对竹林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这一景致的喜爱之情。

4. 古汉语词汇:如“校”在此处作“比较”讲,了解这些古汉语词汇的含义有助于准确理解诗句。

  • 扶疏:形容竹子枝叶茂盛、疏密有致的样子。
  • 千万竿:这里是虚指,形容竹子数量极多。
  • 相诱:相互吸引,这里指竹子吸引着诗人。
  • 独行看:独自前来观赏。
  • 日光不透:阳光无法穿透竹林。
  • 烟常在:烟雾常常存在。
  • 先校诸家一月寒:比其他人家先寒冷一个月。校,比较、较量的意思。诸家,指其他人家、别的地方。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一下这首诗。《题源分竹亭》是唐代诗人刘言史的作品,从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题写在源分竹亭的诗,描写的是竹亭周围的竹林景色。

看第一句“绕屋扶疏千万竿”,“扶疏”描绘出竹子枝叶茂盛的样子,“千万竿”告诉我们这里的竹子非常多,都环绕着房屋,一下子就把竹林繁茂的景象展现在我们眼前。

第二句“年年相诱独行看”,“年年”说明诗人不是第一次来,而是每年都来,“相诱”体现了竹林对诗人的吸引力,“独行看”则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独自欣赏竹林时的那份惬意,这也能看出诗人对这片竹林的喜爱之深。

再看后两句“日光不透烟常在,先校诸家一月寒”。这两句写出了竹林里的环境,因为竹子太茂密了,阳光都透不进来,还常常有烟雾缭绕,显得特别清幽。而且这里比其他地方要早一个月变冷,这既写出了竹林的特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清凉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词简单却很生动,把竹林的美和独特之处都写出来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喜爱。我们读这样的诗,要慢慢体会其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源分竹亭周围竹林的独特景致,充满了自然之趣。

首句“绕屋扶疏千万竿”,开门见山,写出了竹子环绕房屋、枝叶繁茂的景象,“千万竿”极言竹子之多,给人以满目青翠之感。次句“年年相诱独行看”,不仅点出诗人对这片竹林的喜爱,“年年”表明时间之久,“独行看”则体现出诗人在观赏竹林时的专注与悠然,仿佛竹子有某种魔力,每年都吸引着他前来。

后两句“日光不透烟常在,先校诸家一月寒”,进一步描绘了竹林的环境特点。阳光难以穿透浓密的竹林,使得烟雾常常缭绕其间,营造出一种清幽朦胧的氛围。而“先校诸家一月寒”则从触觉角度写出了竹林的清凉,与其他地方相比,这里更早迎来寒意,突出了竹林环境的独特,也暗含了诗人对这种清凉幽静环境的偏爱。

全诗情景交融,通过对竹林景色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陶醉之情。

刘言史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写景抒情。《题源分竹亭》从题目来看,是诗人为“源分竹亭”所作。结合诗句内容,推测此亭周围竹林繁茂,是诗人常去赏景之地。诗人可能是在多次游览竹亭,感受其独特景致后,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以此表达对竹亭及周围竹林景色的喜爱之情。由于相关史料记载有限,具体的创作细节已难以确切考证。

作者信息
刘言史

刘言史(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唐代诗人。藏书家,赵州邯郸人。约公元742年至813年间,约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宪宗元和八年间在世。少尚气节,不举进士。与李贺同时,工诗,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亦与孟郊友善。初客镇襄,尝造节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词艺,特加敬异。尝从武俊猎,有双鸭起蒲稗间,一矢联之,遂于马上草射鸭歌以献。武俊表请封官,诏授枣强令,辞疾不授。人因称为刘枣强。李夷简节度汉南,与言史少同游习,因以襄阳髹器千具赂武俊,请言史为幕宾。由是日与讌谈,歌诗唱答。卒后,葬于襄阳。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诗六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曾旅游金陵、潇湘、岭南等地。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

古诗数量:71名句数量: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