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人去年戍辽水,夜得边书字盈纸。
挥刀就烛裁红绮, 结作同心答千里。
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
同心再解心不离,书字频看字愁灭。
结成一夜和泪封, 贮书只在怀袖中。
莫如书字故难久,愿学同心长可同。
征人去年戍辽水,夜得边书字盈纸。
挥刀就烛裁红绮, 结作同心答千里。
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
同心再解心不离,书字频看字愁灭。
结成一夜和泪封, 贮书只在怀袖中。
莫如书字故难久,愿学同心长可同。
出征的人去年去守卫辽水,夜里收到边疆寄来的信,字迹写满了纸。
我挥刀就着烛光裁剪红色的丝织品,结成同心结来回复千里之外的你。
你寄来的边疆书信请不要间断,我回复的同心结代表着我自会将心意凝结。
同心结即使再次解开,心意也不会分离;书信上的字迹常常看,忧愁也会消散。
一夜之间含着泪水将同心结封好,把书信只放在衣襟和衣袖中。
不像书信上的字迹容易褪色难以长久保存,只愿我们像同心结一样永远相守在一起。
1. 同心结: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多为丝织品制成,形状为连环回绕的结,象征着爱情、亲情或友情的深厚与长久,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作表达相思、爱恋之情的意象。
2. 边塞诗相关:这首诗虽不是典型的边塞诗,但涉及到边疆戍守的内容,反映了边塞生活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唐朝有很多著名的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等,他们的诗作多描写边塞风光、战争场面和征人的思乡之情。
3. 古代书信文化:在古代,书信是远距离交流的主要方式,人们通过书信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诗中“边书”“贮书”等内容体现了古代书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书信的珍视。
《答边信》这首诗围绕一封来自边疆的书信展开,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女子对戍边丈夫的深切思念。
首先,我们从诗中能清晰地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征人去年戍辽水”说明丈夫离家已有一年,且远在辽水边疆,而“千里”也强调了两人相隔之远。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封“字盈纸”的边书显得尤为珍贵,它是连接两人情感的纽带。
接着,女子的反应是诗的重点。她“挥刀就烛裁红绮,结作同心答千里”,用制作同心结的方式回应丈夫的思念,这一行为既体现了古代女子表达情感的含蓄,又展现了她的深情。之后的诗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表明了她对保持联系的渴望和对感情的坚定。
“结成一夜和泪封,贮书只在怀袖中”这两句细节描写非常动人,“和泪”体现了她的悲伤与思念,“贮书怀袖中”则表现了她对书信的珍视,仿佛这样就能离丈夫更近一些。最后两句“莫如书字故难久,愿学同心长可同”是情感的升华,女子不满足于书信这种容易消逝的联系,而是希望两人能像同心结一样永远相守,这是一种朴素而强烈的愿望。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场景和动作,将一位思妇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战乱背景下人们对真挚情感的坚守和对团圆的渴望。
这首诗以女子的视角,细腻地描绘了她收到边疆征人书信后的一系列动作和心理活动,情感真挚动人。
诗的开篇“征人去年戍辽水,夜得边书字盈纸”,交代了背景和事件,去年出征的丈夫寄来了书信,字满纸张,可见其思念之深。“挥刀就烛裁红绮,结作同心答千里”,通过“挥刀”“裁红绮”“结同心”等动作,生动地展现了女子急于回复丈夫、寄托相思的心情,同心结这一意象的运用,象征着两人深厚的感情。
“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等句,体现了女子对书信往来的期盼和对彼此感情的坚定信念。“结成一夜和泪封,贮书只在怀袖中”,刻画了女子深夜含泪封书,将书信贴身存放的细节,尽显其对丈夫的珍视和思念。
最后“莫如书字故难久,愿学同心长可同”,将书信字迹的易逝与同心结的长久作对比,表达了女子希望两人的感情能像同心结一样长久不变的美好愿望,情感真挚而强烈,余味悠长。
这首诗出自唐朝,具体作者未知。从诗句内容来看,描写的是一位女子与戍守边疆的征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和情感交流。唐朝时期,边疆战事频繁,很多男子被征召入伍,远赴边疆戍守,夫妻或亲人之间常常通过书信传递思念之情。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边疆战士与家中亲人的相思之苦,以及他们对团圆相守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