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芳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芳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抬头仰望,凝视着碧蓝的天空,哀怨的情感都因离别而起。
芬芳的青草不懂得什么是忧愁,山岩上的花朵只是争相绽放。
重重叠叠的云山将彼此阻隔,千里之外,音信早已断绝。
春天过去,秋天又到来,这份相思之情什么时候才能停歇啊。
1. 意象:诗中“芳草”“岩花”“云山”等均为意象,其中“望夫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达相思之情的特定意象。
2. 反衬手法:“芳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通过自然景物的无愁与繁盛,反衬出人的愁苦,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3. 诗歌结构:本诗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从直接抒情到借景抒情,再到描写现实困境,最后抒发相思无尽,情感表达逐步深入。
4. 古典诗歌题材:属于相思离别题材,这类题材在唐诗中较为常见,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因各种原因分离后的情感状态。
这首《姑熟杂咏·望夫山》是一首充满深情的相思之作。我们首先从题目来看,“望夫山”就暗示了诗歌的核心是关于等待与思念。
开篇两句,诗人直接写出了主人公的动作“颙望”和情感“怨情”,让我们立刻感受到她因离别而产生的哀怨。接着,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景物描写,以“芳草”“岩花”的无知无觉、自在生长,来对比主人公内心的忧愁,这是一种很巧妙的写作手法,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她的孤独与痛苦。
再往后,“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这两句,告诉我们主人公的相思之所以如此深切,还因为距离的遥远和消息的不通,这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古代,无疑是加重思念的重要原因。最后,“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则将这份思念延伸到了时间的维度,岁月流转,而相思不减,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情感的执着与绵长。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巧妙的写景和抒情结合,将一位女子的相思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共鸣。
诗歌开篇“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直接点出主旨,女子抬头凝望天空,浓浓的哀怨源于与爱人的离别,开门见山,将相思的基调奠定。
“芳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运用反衬的手法,以芳草的无愁、岩花的争相绽放,反衬出女子内心的愁苦与孤寂。自然界的生机盎然与人物的悲苦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女子相思之情的深沉。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写出了分离的遥远与通讯的阻断,既是对客观环境的描述,也加剧了女子的相思之苦,让这份思念因无法传递和得到回应而更显沉重。
结尾“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以时光的流转来衬托相思的绵长,岁月更迭,而相思之情却没有尽头,将女子的深情与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余味悠长。
《姑熟杂咏》是一组与姑熟(今安徽当涂)相关的诗作,望夫山是常见的与相思、等待相关的意象载体,多与古代妇女等待远行的丈夫的传说有关。此诗作者不详,从内容来看,应是借望夫山这一意象,抒发了女子因与爱人离别而产生的深切相思之情。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离别往往意味着长久的等待和音信难通,这种现实状况为这类相思题材的诗作提供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