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开元寺牡丹

徐凝 〔唐朝〕

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 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这种牡丹花在南方地区知道难以栽种,惭愧的是僧人有空闲时间用心栽培。

海燕懂得怜惜它,频频投去目光打量;胡蜂不认识它,在周围不停地徘徊。

徒然生长的芍药白白地产生嫉妒之心,玫瑰也自愧不如,不敢开放。

只有那几朵带着红色花萼的花苞,含着芬芳,只等待中书舍人前来欣赏。

1. 徐凝,唐代诗人,约唐宪宗元和年间在世,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咏物、写景之作。

2. 牡丹在唐代被誉为“花王”,深受人们喜爱,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的吟咏对象。

3.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牡丹与芍药、玫瑰对比,突出牡丹的出众。

4. “舍人”这一官职在唐代属于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等工作,地位较为重要。

5. 古诗中常见以动植物的动作神态来侧面烘托所咏之物特点的表现手法,此诗中对海燕和胡蜂的描写便是如此。

  • 开元寺:寺庙名称,具体位置不详,在唐代有多处开元寺。
  • 南地:南方地区。
  • 惭愧:这里有庆幸、感激的意思。
  • 海燕:燕子的一种,多在海边栖息,此处泛指燕子。
  • 解怜:懂得怜惜。
  •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仔细打量的样子。
  • 胡蜂:一种昆虫,体型较大。
  • 虚生:徒然生长。
  • 芍药:一种观赏花卉,花形与牡丹相似。
  • 徒劳妒:白白地嫉妒。
  • 羞杀:使感到羞愧。
  • 红萼:红色的花萼,这里代指花苞。
  • 舍人:古代官职名,这里泛指有身份地位的人或赏识牡丹的人。

《题开元寺牡丹》是一首咏物佳作。开篇先交代牡丹在南方难以种植的背景,再写僧人用心栽种,让读者体会到这牡丹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理解下文对牡丹的赞美。接着,诗人巧妙地通过海燕和胡蜂对牡丹的不同反应,从侧面展现牡丹的魅力,燕子懂得欣赏而频频打量,胡蜂不认识却也为之徘徊,充满趣味。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将牡丹与芍药、玫瑰进行对比。芍药虽然与牡丹相似,却只能徒劳嫉妒;玫瑰也自愧不如,不敢开放。这一番对比,让牡丹的雍容华贵、超群出众更加凸显。最后,诗人将目光落在含苞待放的花萼上,“含芳只待舍人来”不仅写出了花苞的娇羞,更寄托了一种期盼,仿佛这美丽的牡丹只为懂它的人绽放。

整首诗层次分明,从牡丹的来历,到其吸引力,再到与其他花卉的对比,最后聚焦花苞,一步步将牡丹的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这开元寺牡丹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唐代对牡丹的推崇以及当时的一些社会文化背景。

全诗围绕开元寺的牡丹展开,首联点出牡丹在南方难种,突出僧人的用心栽培,奠定了对牡丹的珍视之情。颔联通过海燕“频睥睨”和胡蜂“更徘徊”的动作,从侧面烘托出牡丹的吸引力,赋予画面动态感。颈联将牡丹与芍药、玫瑰作对比,以芍药的“徒劳妒”和玫瑰的“不敢开”,反衬出牡丹的超群风姿。尾联聚焦于含苞待放的花萼,“含芳只待舍人来”既写出了牡丹的娇羞待放之态,也暗含了对能欣赏其美的人的期盼,余韵悠长。整首诗语言质朴却生动形象,通过多种手法的运用,充分展现了牡丹的独特魅力。

徐凝是唐代诗人,其创作多围绕自然景物、生活场景等。这首诗是他在开元寺见到僧人精心栽种的牡丹后所作。当时牡丹在南方种植不易,开元寺的僧人成功培育出牡丹,引发了诗人的感慨,于是写下此诗赞美牡丹的娇美以及僧人的用心。

作者信息
徐凝

徐凝约公元八一三年、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前后在世。字不详,睦州人。唐分水柏山(今桐庐县分水镇柏山村)人。与施肩吾同里,日共吟咏。初游长安,因不愿炫耀才华,没有拜谒诸显贵,竟不成名。南归前作诗辞别侍郎韩愈:“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抨击了当时只重名望,不重真才实学的社会现象。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尝于杭州开元寺观牡丹,见徐凝题牡丹诗一首,大为赞赏,邀与同饮,尽醉而归。后与颇负诗名的张祜较量诗艺,祜自愧勿如,白居易判凝优胜题牡丹诗,为白居易所赏,元稹亦为奖掖,诗名遂振于元和间。至长安,不善干谒,仅游韩愈之门,竟不成名。将归,以诗辞韩愈,有“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之句。唐元和中,举进士,官至金部侍郎。徐凝诗朴实无华,意境高远,笔墨流畅、自然。《题处州缙云鼎湖》:“黄帝旌旗去不回,空携片石碧崔嵬。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青天雨点来。”被奉为绝唱,后来竟无敢题者。徐凝的书法著称于时。据《宣和书谱》载:“徐凝,书有行法,其笔意自具儒家风范,非规规于书者。”其《黄鹤楼》、《荆巫梦思》两诗的墨宝,为宋代宫廷所收藏。

古诗数量:94名句数量: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