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挂丝纩衣,归向寒岩栖。
寒岩风雪夜,又过岩前溪。
不挂丝纩衣,归向寒岩栖。
寒岩风雪夜,又过岩前溪。
不穿着丝绵衣服,回到寒冷的山岩边栖息。
在寒岩的风雪夜晚,又一次走过岩前的溪流。
1. 徐凝:唐代诗人,约公元813年前后在世,与白居易、元稹等诗人有交往,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咏物、写景之作。
2. 丝纩:丝指蚕丝,纩指丝绵,古代常用丝绵制作衣物以保暖,“丝纩衣”在诗中代表着较为讲究的衣物。
3. 归隐文化:中国古代文人常有归隐山林的情怀,或因仕途不顺,或因向往自然,归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许多诗歌都以此为主题。
4. 诗歌意象:诗中的“寒岩”“风雪”“溪”等意象,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承载着诗人对归士品格的赞美,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送寒岩归士》是一首简短而意蕴丰富的送别诗。我们先从字面意思理解,诗人描绘了归士不穿保暖的丝绵衣,回到寒冷的山岩居住,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又走过岩前溪流的情景。
从深层来看,诗人通过对归士生活环境和行为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归士的品格。“不挂丝纩衣”体现了他不慕荣华、安于清贫的生活态度;在“寒岩风雪夜”仍能“又过岩前溪”,则展现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坚定与适应。
赏析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看似平淡的语言却精准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达了对归士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一种价值认同。理解这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深意。首句“不挂丝纩衣”勾勒出归士简朴的生活状态,不追求物质上的保暖舒适,体现其超然物外的品格。“归向寒岩栖”点明归士的去向,“寒岩”二字既写出环境的艰苦,也衬托出归士归隐的决心。
后两句“寒岩风雪夜,又过岩前溪”描绘了一幅风雪夜归图。在寒冷的风雪之夜,归士再次走过岩前的溪流,这一画面不仅展现了环境的恶劣,更凸显了归士对隐居生活的适应与坚守,于平淡中见其执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全诗以极简的笔墨,塑造出一个安于清贫、坚守隐逸生活的归士形象。
徐凝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描写山水风光和隐逸生活。《送寒岩归士》可能是诗人送别一位归隐山林的士人时所作,通过对归士简朴生活和所处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某种感悟或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当时社会可能存在一部分人厌倦尘世纷扰,向往山林隐居的生活,此诗或许反映了这种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