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寒岩归士

徐凝 〔唐朝〕

不挂丝纩衣,归向寒岩栖。

寒岩风雪夜,又过岩前溪。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不穿着丝绵衣服,回到寒冷的山岩边栖息。

在寒岩的风雪夜晚,又一次走过岩前的溪流。

1. 徐凝:唐代诗人,约公元813年前后在世,与白居易、元稹等诗人有交往,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咏物、写景之作。

2. 丝纩:丝指蚕丝,纩指丝绵,古代常用丝绵制作衣物以保暖,“丝纩衣”在诗中代表着较为讲究的衣物。

3. 归隐文化:中国古代文人常有归隐山林的情怀,或因仕途不顺,或因向往自然,归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许多诗歌都以此为主题。

4. 诗歌意象:诗中的“寒岩”“风雪”“溪”等意象,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承载着诗人对归士品格的赞美,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 丝纩衣:指用丝绵制作的衣服,较为保暖。
  • 寒岩:寒冷的山岩,指归士隐居的地方。
  • :栖息,居住。
  • 又过:再次走过,暗示归士对当地环境的熟悉。

《送寒岩归士》是一首简短而意蕴丰富的送别诗。我们先从字面意思理解,诗人描绘了归士不穿保暖的丝绵衣,回到寒冷的山岩居住,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又走过岩前溪流的情景。

从深层来看,诗人通过对归士生活环境和行为的描写,重点突出了归士的品格。“不挂丝纩衣”体现了他不慕荣华、安于清贫的生活态度;在“寒岩风雪夜”仍能“又过岩前溪”,则展现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坚定与适应。

赏析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看似平淡的语言却精准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表达了对归士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一种价值认同。理解这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深意。首句“不挂丝纩衣”勾勒出归士简朴的生活状态,不追求物质上的保暖舒适,体现其超然物外的品格。“归向寒岩栖”点明归士的去向,“寒岩”二字既写出环境的艰苦,也衬托出归士归隐的决心。

后两句“寒岩风雪夜,又过岩前溪”描绘了一幅风雪夜归图。在寒冷的风雪之夜,归士再次走过岩前的溪流,这一画面不仅展现了环境的恶劣,更凸显了归士对隐居生活的适应与坚守,于平淡中见其执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全诗以极简的笔墨,塑造出一个安于清贫、坚守隐逸生活的归士形象。

徐凝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描写山水风光和隐逸生活。《送寒岩归士》可能是诗人送别一位归隐山林的士人时所作,通过对归士简朴生活和所处环境的描写,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某种感悟或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当时社会可能存在一部分人厌倦尘世纷扰,向往山林隐居的生活,此诗或许反映了这种社会风尚。

作者信息
徐凝

徐凝约公元八一三年、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前后在世。字不详,睦州人。唐分水柏山(今桐庐县分水镇柏山村)人。与施肩吾同里,日共吟咏。初游长安,因不愿炫耀才华,没有拜谒诸显贵,竟不成名。南归前作诗辞别侍郎韩愈:“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抨击了当时只重名望,不重真才实学的社会现象。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尝于杭州开元寺观牡丹,见徐凝题牡丹诗一首,大为赞赏,邀与同饮,尽醉而归。后与颇负诗名的张祜较量诗艺,祜自愧勿如,白居易判凝优胜题牡丹诗,为白居易所赏,元稹亦为奖掖,诗名遂振于元和间。至长安,不善干谒,仅游韩愈之门,竟不成名。将归,以诗辞韩愈,有“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之句。唐元和中,举进士,官至金部侍郎。徐凝诗朴实无华,意境高远,笔墨流畅、自然。《题处州缙云鼎湖》:“黄帝旌旗去不回,空携片石碧崔嵬。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青天雨点来。”被奉为绝唱,后来竟无敢题者。徐凝的书法著称于时。据《宣和书谱》载:“徐凝,书有行法,其笔意自具儒家风范,非规规于书者。”其《黄鹤楼》、《荆巫梦思》两诗的墨宝,为宋代宫廷所收藏。

古诗数量:94名句数量: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