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
争遣江州白司马,五年风景忆长安。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
争遣江州白司马,五年风景忆长安。
在那四通八达的街道上,正值繁花盛开的时节,成千上万的人家、来来往往的车马,都在观赏牡丹。
可怎么能让被贬到江州的白居易司马,五年来一直回忆着长安的风光景色呢?
1.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 司马,是古代的官职名,在唐代,司马多为闲职,常用来安置被贬谪的官员,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便有了较多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3. 牡丹在唐代极为盛行,被誉为“花王”,长安城中观赏牡丹是当时的重要民俗活动,许多诗人都曾留下咏牡丹的诗篇。
4. 徐凝,唐代诗人,其诗朴实无华,意境清新,多写山水、乡情等题材,与白居易等诗人有交往。
《寄白司马》是一首充满友情与关怀的诗作。开篇描绘长安牡丹盛放、万人空巷的热闹场景,这既是对京城繁华景象的真实写照,也为后文抒发对白居易的同情做了铺垫。
当我们读到“争遣江州白司马,五年风景忆长安”时,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牵挂。白居易被贬江州,远离京城的繁华与亲友,内心必定充满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徐凝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这份情感巧妙地表达出来,让我们体会到古代文人之间珍贵的情谊。
同时,这首诗也从侧面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如长安的城市布局、牡丹文化的盛行以及官场贬谪制度等,为我们了解唐代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小小的窗口。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欣赏其语言的凝练和情感的真挚,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诗歌前两句“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长安城内牡丹盛开时的热闹场景。“三条九陌”点明地点,“花时节”点出时间,“万户千车”则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展现出观赏牡丹的人之多,营造出一种繁华喧闹的氛围。
后两句“争遣江州白司马,五年风景忆长安”,笔锋一转,由长安的热闹景象转向远在江州的白居易。“争遣”二字饱含情感,既有对白居易被贬的惋惜,又有对他思念长安的理解。诗人将长安的繁花似锦与白居易的孤独处境相对比,更能凸显出白居易的思乡之情和贬谪之苦,也体现了徐凝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对比鲜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这首诗是徐凝寄给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因“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在江州度过了一段贬谪生涯。徐凝作为同时代的诗人,了解白居易的处境和心境。当时长安城中牡丹盛开,观赏牡丹成为盛事,而白居易却远在江州,无法参与。徐凝有感于此,写下这首诗,既描绘了长安牡丹盛开的热闹景象,又抒发了对白居易被贬他乡、思念长安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