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隘一夫何处在,长桥万里只堪伤。
纷纷塞外乌蛮贼,驱尽江头濯锦娘。
当初那个把守关隘的勇士如今在哪里呢?万里长桥只剩下令人悲伤的景象。
那些来自塞外的乌蛮贼寇纷纷入侵,把江头浣纱织锦的女子都驱赶得一干二净。
1. 徐凝:唐朝诗人,约公元813年前后在世,与白居易、元稹等诗人有交往,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风光和社会现实。
2. 西川:唐代行政区划名,治所在今成都,辖境包括今四川西部大部分地区,是当时的重要区域。
3. 乌蛮: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族群之一,在唐朝时期与中原王朝有一定的交往和冲突。
4. 濯锦:蜀地(今四川)以产锦著称,当地女子常在江边洗涤锦缎,“濯锦娘”成为蜀地特色生活场景的象征。
5. 诗歌体裁:这首诗是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讲究平仄和押韵。
《蛮入西川后》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诗人徐凝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少数民族入侵西川后的凄惨景象。
诗的开头,诗人通过“守隘一夫何处在”的疑问,点出了边防的空虚,曾经能够抵挡强敌的勇士不见踪影,这为后续贼寇的入侵提供了背景。而“长桥万里只堪伤”则将视角转向了当地的景物,曾经宏伟的长桥如今只剩下让人悲伤的景象,从侧面烘托出战争带来的破坏。
后两句则直接描写了贼寇的入侵和对百姓的迫害。“纷纷塞外乌蛮贼”形象地写出了入侵者的众多和混乱,“驱尽江头濯锦娘”则具体展现了战乱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摧残,曾经在江边浣纱织锦的女子们被驱赶,美好的生活场景不复存在。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朴实的语言将战乱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刻画得入木三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受苦百姓的深切同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战乱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不幸。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写实的手法,展现了战乱给西川地区带来的破坏。首句“守隘一夫何处在”以问句起笔,既表达了对昔日守关勇士不复存在的惋惜,也暗示了边防的松弛,为下文写贼寇入侵埋下伏笔。“长桥万里只堪伤”则描绘了曾经的交通要道如今只剩下一片凄凉,让人触目伤怀,渲染了悲伤的氛围。
后两句“纷纷塞外乌蛮贼,驱尽江头濯锦娘”直接揭露了贼寇的凶残和战乱对百姓生活的破坏。“纷纷”一词写出了贼寇数量之多,来势之猛;“驱尽”二字则饱含着诗人的悲愤,昔日江边浣纱织锦的宁静景象被打破,女子们流离失所,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徐凝是唐朝诗人,当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国力渐衰,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时常入侵内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西川地区(今四川西部)地理位置重要,是中原王朝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汇的地带,经常遭受侵扰。这首诗便是诗人在目睹或听闻少数民族入侵西川,造成当地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后有感而作,表达了对战乱的痛心和对百姓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