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镜词

徐凝 〔唐朝〕

宝镜磨来寒水清,青衣把就绿窗明。

潘郎懊恼新秋发,拔却一茎生两茎。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宝镜打磨得像清冷的秋水一样明净,侍女拿着它,使得绿窗也显得格外明亮。

潘郎为新秋长出的白发而懊恼,拔掉一根,却又长出两根来。

1. 潘郎:在古诗文中常用来指代美男子,源于晋代潘岳,他容貌俊美,年少时出行常被女子投掷水果,后成为美男子的代称。

2. 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七言绝句,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讲究平仄和押韵,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3. 借代手法:诗中“青衣”代指婢女,“绿窗”代指闺房或室内,借代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更简洁形象。

  • 宝镜:珍贵的镜子。
  • 寒水清:形容镜子光洁明亮,像清冷的秋水一样。
  • 青衣:指婢女。
  • 把就:拿来。
  • 绿窗:绿色的窗户,代指闺房或室内。
  • 潘郎:指晋代文人潘岳,他是著名的美男子,这里代指诗人自己或泛指男子。
  • 懊恼:烦闷苦恼。
  • 新秋发:新的秋天长出的头发,这里指白发。
  • :根,用于形容头发。

《览镜词》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又蕴含人生感慨的小诗。开篇两句着重描写镜子的明亮,通过“寒水清”的比喻和“绿窗明”的衬托,让读者对这面宝镜有了清晰的认识,也为下文诗人对镜观照做了铺垫。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写到自己如同潘郎一般,为新长出的白发而懊恼。“拔却一茎生两茎”这一细节,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人们面对衰老时的那种无力感。这种感受是普遍的,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平实的语言将一个日常场景写得饶有兴味,既展现了生活中的小烦恼,又流露出对时光的感慨,是唐代诗歌中一首独具特色的抒情小诗。我们在欣赏时,要留意其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体会诗人在平凡生活中捕捉到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对镜的场景,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前两句“宝镜磨来寒水清,青衣把就绿窗明”,先写宝镜的光洁,用“寒水清”作比,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镜子的明亮;再写青衣婢女拿着镜子,使得绿窗也变得明亮起来,从侧面烘托出镜子的特质,同时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后两句“潘郎懊恼新秋发,拔却一茎生两茎”,转入抒情,诗人以潘郎自比,点出懊恼的缘由是新秋长出的白发。“拔却一茎生两茎”一句尤为巧妙,看似简单的叙述,却将时光流逝、容颜难驻的无奈与苦恼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生活气息又带着一丝诙谐,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衰老的感叹。全诗情景结合,语言朴实却意味深长。

徐凝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为七言绝句,风格清新自然。《览镜词》从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秋日里,对着镜子看到自己生出白发,有感而发创作的。诗人借对镜所见,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容颜老去的感慨,这类题材在古代诗词中较为常见,往往是诗人触景生情,将个人的情绪融入到日常场景之中。

作者信息
徐凝

徐凝约公元八一三年、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前后在世。字不详,睦州人。唐分水柏山(今桐庐县分水镇柏山村)人。与施肩吾同里,日共吟咏。初游长安,因不愿炫耀才华,没有拜谒诸显贵,竟不成名。南归前作诗辞别侍郎韩愈:“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抨击了当时只重名望,不重真才实学的社会现象。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尝于杭州开元寺观牡丹,见徐凝题牡丹诗一首,大为赞赏,邀与同饮,尽醉而归。后与颇负诗名的张祜较量诗艺,祜自愧勿如,白居易判凝优胜题牡丹诗,为白居易所赏,元稹亦为奖掖,诗名遂振于元和间。至长安,不善干谒,仅游韩愈之门,竟不成名。将归,以诗辞韩愈,有“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之句。唐元和中,举进士,官至金部侍郎。徐凝诗朴实无华,意境高远,笔墨流畅、自然。《题处州缙云鼎湖》:“黄帝旌旗去不回,空携片石碧崔嵬。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青天雨点来。”被奉为绝唱,后来竟无敢题者。徐凝的书法著称于时。据《宣和书谱》载:“徐凝,书有行法,其笔意自具儒家风范,非规规于书者。”其《黄鹤楼》、《荆巫梦思》两诗的墨宝,为宋代宫廷所收藏。

古诗数量:94名句数量: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