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袅袅越水陂,远树苍苍妙喜寺。
自有车轮与马蹄,未曾到此波心地。
清柔的微风在越地的水边轻轻吹拂,远处树木苍翠茂密的地方就是妙喜寺。
世间自有车轮马蹄奔走不息,却从未有人真正抵达这水波中央般宁静超脱的心灵境地。
这首《将至妙喜寺》是徐凝描写寺院风光并寄托禅意哲思的代表作。前两句写景,通过“清风”“越水”“远树”等意象,构建出妙喜寺远离尘嚣、幽静自然的环境。后两句转入议论,以“车轮马蹄”代指红尘奔波,与“波心地”所象征的内心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对精神净土的向往。全诗结构上由外景而内思,由实入虚,体现了唐人“即景悟道”的审美传统。学习此诗,有助于理解唐代山水诗中的禅意表达,以及古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寄托人生理想。
本诗以清丽淡雅的笔触描绘了妙喜寺周围的静谧景致。首句“清风袅袅越水陂”以触觉写风,营造出轻柔舒缓的氛围;次句“远树苍苍妙喜寺”以视觉写景,勾勒出寺院幽深宁静的画面,两句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卷。后两句笔锋一转,由景入理,以“自有车轮与马蹄”反衬“未曾到此波心地”,深刻揭示了世人终日奔忙却难以抵达心灵净土的普遍困境。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将自然之美与禅意哲思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俗、回归本真的精神追求。
徐凝是中唐时期诗人,与白居易、元稹等有交往,诗风清丽自然,多写山水景物与佛禅意趣。妙喜寺为当时江南著名佛寺之一,诗人前往游览或途经此地,见景生情,有感而发。此诗应作于其游历越地期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佛门清净境界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