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君学地厌多闻,广渡群生出世氛。
饭色不应殊宝器,树香皆遣入禅薰。
知君学地厌多闻,广渡群生出世氛。
饭色不应殊宝器,树香皆遣入禅薰。
知道您在求学的境界中已厌倦了过多的听闻,广泛地度化众生脱离世俗的纷扰。
所吃的饭食不应与珍贵的器皿有差别,树木的香气都被送入禅定的熏陶之中。
1. 上人:是佛教中对有德行的僧人的尊称,体现了对僧人的敬重。
2. 渡众生:是佛教的重要理念,指帮助众生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
3. 禅定: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通过调节身心,使心灵达到安定、专注的状态。
4. 李德裕: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其诗文风格雄奇峻峭,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赠奉律上人》是李德裕写给僧人奉律上人的一首诗,全诗围绕奉律上人的修行和境界展开。
首句"知君学地厌多闻",点出奉律上人在修行过程中,不满足于仅仅获取知识,更注重实践与内心的体悟,这是一种较高的修行境界。第二句"广渡群生出世氛",则展现了上人以慈悲为怀,致力于帮助众生摆脱世俗的烦恼,体现了佛教的核心精神。
后两句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进一步刻画了上人的修行状态。"饭色不应殊宝器"说明上人不执着于物质的差别,内心不为外物所动,保持淡泊;"树香皆遣入禅薰"则表现出上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禅意,将周围的环境与禅修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奉律上人的赞美,不仅展现了僧人高尚的修行境界,也反映了唐代文人与佛教文化的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这首诗开篇便点出奉律上人在修行上已超越了对多闻的追求,境界高深。"广渡群生出世氛"一句,既赞美了上人积极度化众生的慈悲心怀,也体现出佛教普度众生的核心思想。
后两句"饭色不应殊宝器,树香皆遣入禅薰",从生活细节入手,描绘出上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保持禅心。吃饭时不刻意追求食物与宝器的差别,可见其内心的淡泊与超脱;树木的香气都能融入禅定的熏陶中,展现出上人随时随地都能与禅境相融的状态。全诗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通过对奉律上人的描写,表达了对其高尚修行境界的推崇。
李德裕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此诗是他赠给奉律上人的作品,从诗中内容来看,应是李德裕与奉律上人有所交往,对其修行境界和度化众生的行为有所了解和赞赏,故而创作此诗以表达敬意。当时社会佛教较为盛行,文人与僧人交往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的这种社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