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龄心已尽,孤赏意犹存。
岂望图麟阁,惟思卧鹿门。
无谋堪适野,何力可拘原。
只有容身去,幽山自灌园。
壮龄心已尽,孤赏意犹存。
岂望图麟阁,惟思卧鹿门。
无谋堪适野,何力可拘原。
只有容身去,幽山自灌园。
壮年时的雄心壮志早已消磨殆尽,唯独对山水风光的喜爱依然留存。
哪里还奢望能在麒麟阁上留名,只希望能像庞德公那样隐居鹿门山。
没有谋略可以去隐居荒野,没有能力可以在田园中安身。
只能找个容身之处,去往幽静的山林里自己浇灌菜园。
1. 李德裕: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著有《会昌一品集》等。
2. 麒麟阁:汉代阁名,位于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将霍光等十一功臣画像置于阁中,以表彰其功绩,后成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象征。
3. 鹿门山:位于今湖北襄阳东南,因东汉庞德公、唐代孟浩然等曾在此隐居而闻名,成为隐居胜地的代称。
4.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风光、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李德裕这首诗也体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
《思山居一十首。春日独坐思归》是李德裕表达归隐情怀的代表作之一。在讲解这首诗时,首先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理解其创作时的心境。李德裕曾在官场叱咤风云,但也历经贬谪,这种人生起伏使得他在诗中流露出对过往壮志的放下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从诗句来看,首联“壮龄心已尽,孤赏意犹存”是全诗的情感起点,“心已尽”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意犹存”则保留了对自然的热爱。颔联通过“麟阁”和“鹿门”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价值取向转变,从追求功名转向向往归隐。颈联的自谦之语,进一步强化了归隐的决心。尾联则描绘了归隐后的具体生活场景,让这种向往更加具体可感。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意象象征意义,如“麟阁”象征功名,“鹿门”象征归隐,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同时,这首诗语言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以真情动人,这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在仕途失意时,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普遍向往,以及他们在精神追求上的转变。
全诗开篇“壮龄心已尽,孤赏意犹存”,直抒胸臆,将壮年时期壮志的消逝与对自然的喜爱形成对比,奠定了全诗淡泊、思归的基调。“岂望图麟阁,惟思卧鹿门”两句,通过否定建功立业的愿望,强调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用“麟阁”与“鹿门”两个意象对比,突出了诗人心境的转变。
“无谋堪适野,何力可拘原”看似自谦,实则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渴望,认为自己已无心力在官场周旋,只适合归隐。最后“只有容身去,幽山自灌园”,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归隐后的生活场景,平淡中蕴含着对宁静生活的深切期盼。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诗人的内心感受娓娓道来,在对比和直白的表述中,展现了其复杂的心境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李德裕是唐代中期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曾两度拜相,在政治上有过辉煌的经历,但也多次遭遇贬谪。《思山居一十首》是他在经历政治波折后,表达对山居生活向往的组诗。这首《春日独坐思归》创作于他仕途不顺、心生退意之时,此时他厌倦了官场的纷争,渴望回归宁静的田园生活,诗中流露出的正是这种对归隐的向往和对过往壮志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