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费冠卿

熊孺登 〔唐朝〕

但恐红尘虚白首,宁论蹇逸分先后。

莫占莺花笑寂寥,长安春色年年有。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只担心在世俗红尘中白白地虚度一生,头发变白,又何必计较人生的困顿与顺遂、先后之别呢?

不要去占取那黄莺啼鸣、繁花盛开的美景,嘲笑自己的寂寥落寞,要知道长安的春天景色每年都会如期到来。

1. 作者熊孺登,中唐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宪宗至唐穆宗时期,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有交往,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日常生活与情感。

2. 唐诗中的赠友题材:唐朝诗人之间交往频繁,赠友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诗歌往往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劝慰、鼓励或不舍等情感,如这首《戏赠费冠卿》便是劝慰友人的作品。

3. “红尘”一词的文化含义:在古代诗歌中,“红尘”常用来指代世俗社会、人间,与“仙境”“隐居”相对,后来也引申为繁华热闹的地方。

4. 以景喻理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后两句以长安春色年年有来比喻美好事物和机会总会出现,运用了以景喻理的手法,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戏赠:开玩笑似的赠给,带有轻松、随意的意味。
  • 费冠卿:唐朝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从诗题看是作者的友人。
  • 红尘:原指繁华的社会,这里代指世俗社会、人间。
  • 虚白首:白白地让头发变白,指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 宁论:何必谈论,哪里用得着计较。
  • 蹇逸:蹇,困顿、不顺利;逸,安逸、顺遂。这里指人生的逆境与顺境。
  • 莺花:黄莺和鲜花,代指美好的春光和景物。
  • 寂寥:寂静、空旷,这里指内心的孤寂、落寞。
  • 长安:唐朝的都城,今陕西西安,这里代指繁华的都市或仕途名利场。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熊孺登的《戏赠费冠卿》。首先,我们从题目来看,“戏赠”说明这首诗的语气比较轻松,是作者写给友人费冠卿的。

诗的前两句“但恐红尘虚白首,宁论蹇逸分先后”,是作者对友人的提醒和劝慰。他担心友人在世俗生活中虚度光阴,同时告诉友人,人生的顺利和不顺利是常有的事,不必去计较谁先谁后。这其实是在引导友人看淡一时的得失,不要因为眼前的困境而消沉。

后两句“莫占莺花笑寂寥,长安春色年年有”则更进一层。作者用“莺花”代表美好的事物,说不要因为自己现在没有拥有这些,就觉得寂寥。“长安春色年年有”是说像长安的春天一样,美好的事物每年都会到来,机会也会一直存在。这是在鼓励友人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未来会有好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充满了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不要虚度光阴,要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相信美好总会到来。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首句“但恐红尘虚白首”直抒胸臆,点出人们在世俗中最易犯的毛病——虚度光阴,表达了对友人不要浪费生命的劝诫。“宁论蹇逸分先后”则进一步劝导友人,人生的顺境与逆境本无固定的先后顺序,不必过于计较一时的得失,体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后两句“莫占莺花笑寂寥,长安春色年年有”更是别出心裁。作者以长安的春色为喻,告诉友人不要因为眼前没有享受到莺花美景(即没有得到世俗的成功或快乐)而感到寂寥,美好的事物每年都会到来,机会也总会存在。这两句既充满了对生活的乐观,又暗含着对友人的鼓励,让人体会到诗人的真诚与智慧。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朴素的话语传递出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

熊孺登是中唐时期的诗人,其诗作多为赠别、抒情之作。费冠卿是他的友人,从诗的内容来看,可能当时费冠卿正处于人生的某种困顿或失意之中,或许是在仕途上不顺利,或是对生活感到迷茫。熊孺登便写下这首诗以劝慰友人,用轻松的口吻开导他不要过于计较一时的得失,不要因眼前的寂寥而烦恼。

中唐时期社会相对动荡,文人的仕途和生活也常面临不确定性,许多文人在作品中会流露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相互慰藉、疏导心绪的一种交往方式。

作者信息
熊孺登

熊孺登,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人,约唐宪宗元和(806—820)前后在世。元和年间(806—820)登进士第,为四川藩镇从事,与白居易、刘禹锡友善,时相赠答。白居易《洪州逢熊孺登》、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表达了他们之间情谊。他勤于创作,写诗很多,而传于后世的仅存诗集一卷。其中赠答应酬之作较多,佳句不少。有些诗句感情真挚、动人,为时所传诵。

古诗数量:30名句数量: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