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夜泛

熊孺登 〔唐朝〕

江流如箭月如弓,行尽三湘数夜中。

无那子规知向蜀,一声声似怨春风。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江水奔流如箭,月亮弯如弓弦,我在湘江上航行了几个夜晚,走遍了三湘大地。

无奈那杜鹃鸟知道要飞向蜀地,一声声啼叫仿佛在怨恨着春风。

1. 三湘:是湖南的代称,关于"三湘"的具体所指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指湘江流域的三个地区,泛指湖南全省。

2. 子规:即杜鹃鸟,在古典诗词中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常与悲伤、思乡、离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比喻手法:诗中"江流如箭月如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江流比作箭,将月亮比作弓,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4. 拟人手法:"一声声似怨春风"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子规鸟人的情感,使鸟的啼声更具感染力,也更能表达诗人的情感。

  • 湘江夜泛:在湘江夜间行船。
  • 江流如箭:形容江水流动迅疾,像箭一样快。
  • 月如弓:月亮像弯弓一样,指弯月。
  • 三湘:泛指湘江流域及附近地区。
  • 无那:无奈,无可奈何。
  • 子规:即杜鹃鸟,传说其啼声哀婉,常引发人的愁思,又因蜀地多杜鹃,故有"杜鹃啼血"之说。
  • 知向蜀:知道飞向蜀地。
  • 怨春风:怨恨春风,此处是将杜鹃的啼声拟人化,仿佛在表达对春风的不满。

《湘江夜泛》是唐朝诗人熊孺登的一首写景抒情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诗人在湘江夜间行船,描绘了江水、月亮等夜景,又写到了子规鸟的啼叫,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从诗句来看,开篇两句"江流如箭月如弓,行尽三湘数夜中",通过对自然景象和行船经历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湘江夜航图。"如箭"的江流让我们感受到江水的湍急,"如弓"的月亮则增添了夜晚的静谧与朦胧之美,而"行尽三湘数夜中"则暗示了旅途的奔波。

后两句是诗的点睛之笔,"无那子规知向蜀,一声声似怨春风",子规鸟的出现带来了浓浓的愁绪。子规鸟本就与愁思相关,这里它"知向蜀"可能引发诗人对蜀地的联想,或许是思乡,或许是对友人的牵挂,而"怨春风"则将这种愁绪进一步深化,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朴素却意蕴丰富,通过写景与抒情的结合,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旅途中的复杂心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古诗。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湘江夜航的景象,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

首句"江流如箭月如弓",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江水的迅疾和月亮的形态,"箭"和"弓"两个意象不仅形象贴切,还营造出一种动态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行船时的速度与夜空中的景象。

次句"行尽三湘数夜中",交代了行船的范围和时间,体现出旅途的漫长,也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后两句"无那子规知向蜀,一声声似怨春风",转入对杜鹃鸟的描写。子规鸟的啼声本就哀婉,诗人又赋予它人的情感,说它"知向蜀"且"怨春风",将自己的愁思寄托在鸟的啼叫声中,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惆怅、思乡或其他复杂的情感。全诗意境清幽,情感真挚,余味悠长。

熊孺登是唐朝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从诗题《湘江夜泛》来看,这首诗应是诗人在湘江夜间行船时所作。湘江是湖南的重要河流,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道,许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诗篇。诗人可能是在旅途中,面对湘江夜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作者信息
熊孺登

熊孺登,钟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人,约唐宪宗元和(806—820)前后在世。元和年间(806—820)登进士第,为四川藩镇从事,与白居易、刘禹锡友善,时相赠答。白居易《洪州逢熊孺登》、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表达了他们之间情谊。他勤于创作,写诗很多,而传于后世的仅存诗集一卷。其中赠答应酬之作较多,佳句不少。有些诗句感情真挚、动人,为时所传诵。

古诗数量:30名句数量: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