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占溪南千个竹,地临湖上一群山。
渔船多在马长放,出处自由闲不闲。
深树黄鹂晓一声,林西江上月犹明。
野人早起无他事,贪绕沙泉看笋生。
家占溪南千个竹,地临湖上一群山。
渔船多在马长放,出处自由闲不闲。
深树黄鹂晓一声,林西江上月犹明。
野人早起无他事,贪绕沙泉看笋生。
第一首:
我家占据着溪南岸上千竿竹子,住所临近湖边,面对一群青山。
渔船常常在码头边随意停放,出处来去自由,看似闲适却也并非全然清闲。
第二首:
茂密的树林中,黄鹂在清晨鸣叫一声,林边的西江上,月亮还显得明亮。
山野之人早起没有别的事情,只是贪恋着绕着沙泉,看竹笋生长。
1. 作者熊孺登,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中唐时期,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反映田园生活和个人情感。
2. 这两首诗属于田园诗范畴,田园诗以描绘田园风光、农村生活、农夫、渔樵等为主要内容,多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自然的赞美或对官场的厌倦。
3. 诗中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如“家占溪南千个竹,地临湖上一群山”,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景物的轮廓,不加渲染,却形象鲜明。
4. 诗中的意象如“竹”“山”“渔船”“黄鹂”“月”“沙泉”“笋”等,都是田园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了宁静、清幽的田园意境。
《青溪村居二首》是熊孺登描绘田园生活的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它们都围绕着青溪边的村居生活展开,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乡村的美好。
读第一首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人所营造的居住环境的清幽。“千个竹”“一群山”不仅写出了数量多,更凸显了环境的雅致。而对于“出处自由闲不闲”这句,要理解其中的辩证意味,这里的“不闲”并非指忙碌不堪,而是相对于官场的尔虞我诈,田园生活的“闲”是有真实生活内容的,是一种自在的状态。
第二首诗则更侧重于清晨的景象和诗人的活动。“深树黄鹂晓一声”以动衬静,黄鹂的鸣叫让清晨的宁静更显深邃;“林西江上月犹明”则写出了时间的早,月亮还未隐去,画面静谧而美好。最后一句“贪绕沙泉看笋生”中的“贪”字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竹笋生长这一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细节的关注和热爱。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闲适与美好,也让我们了解到唐代田园诗的特点和魅力。学习这两首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会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自然之美和生活之趣。
这两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青溪村居的美好景象和闲适生活,充满了田园气息。
第一首诗开篇“家占溪南千个竹,地临湖上一群山”,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居所周围的环境,千竿翠竹、一群青山,尽显清幽雅致,为下文写闲适生活做了铺垫。“渔船多在马长放,出处自由闲不闲”则写出了渔民生活的自在,也暗含着诗人对这种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闲不闲”看似矛盾,实则道出了田园生活虽有劳作却无俗务缠身的自在状态。
第二首诗“深树黄鹂晓一声,林西江上月犹明”,从听觉和视觉入手,清晨黄鹂的一声鸣叫打破宁静,而西江上的月亮尚未落下,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画面感极强。“野人早起无他事,贪绕沙泉看笋生”则将笔触转向人的活动,诗人早起无事,只是饶有兴致地看竹笋生长,细腻地表现出对自然生机的喜爱和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充满了生活情趣。
两首诗语言质朴自然,不加雕琢,却将村居生活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与热爱。
熊孺登是唐朝诗人,其诗作多描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青溪村居二首》从诗中内容来看,应是诗人隐居或居住在青溪一带乡村时所作。当时诗人远离官场的纷扰,身处自然环境优美的乡村,对田园生活有了真切的体验和细致的观察,于是将这种闲适、宁静的村居生活写入诗中,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