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昌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父亲影响,吉鸿昌幼年即具有爱国思想。1913年秋天,不满18岁的吉鸿昌弃学从戎,投入冯玉祥部当兵。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1930年9月,吉鸿昌所部被蒋介石改编后,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吉鸿昌大义凛然地说:“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

吉鸿昌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抗日》
分享数:278
朝代: 近代 | 作者:吉鸿昌 | 类型: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休。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拼音
kàng
[ [ jìn dài ] ] hóng 鸿 chāng
hèn kàng , , liú zuò jīn xiū       
guó shàng , , tóu
抗日注音
  • kàng
  • [
    [
    jìn
    dài
    ]
    ]
    hóng
    鸿
    chāng
  • hèn
    kàng
    ,
    ,
    liú
    zuò
    jīn
    xiū
  • guó
    shàng
    ,
    ,
    tóu
抗日古诗译文

我悔恨不能为抗日事业而死,到如今留下这个遗憾实在是虚度此生。国家都已经破败成这个样子了,我又怎么会顾惜自己的这颗头颅呢。

抗日古诗注解
  • :悔恨。
  • 抗日死:为抗日而牺牲。
  • 留作:留下,造成。
  • 今日休:指今天这样白白地活着。
  • 国破:国家破碎,即沦陷。
  • 尚如此:尚且是这样。
  • 何惜:怎么会顾惜。
  • 此头:自己的头颅。
抗日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吉鸿昌将军在 1934 年 11 月 24 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前,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而国民党反动派却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镇压抗日力量。吉鸿昌积极抗日,组织抗日同盟军,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因而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忌恨和迫害。

抗日古诗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格调悲壮。前两句“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休”,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不能战死在抗日战场上的遗憾和对自己未能为抗日事业做出更多贡献的自责。后两句“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表现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气节和爱国精神。整首诗体现了吉鸿昌将军坚定的抗日意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抗日知识点

吉鸿昌(1895 - 1934),字世五,原名吉恒立,抗日英雄,爱国将领。他早年参加西北军,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从士兵逐步晋升为军长。193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 年 5 月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4 年 11 月 9 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后引渡到北平军分会。11 月 24 日,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

抗日讲解

这首诗是吉鸿昌将军的绝命诗,是他爱国精神和革命意志的集中体现。诗的开篇就表达了诗人对不能为抗日而死的遗憾,这种遗憾之情贯穿全诗。“留作今日休”,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在抗日战场上捐躯的自责和无奈。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以“国破尚如此”为背景,引出“我何惜此头”的慷慨誓言,表现了诗人在国家危亡面前,毅然决然地舍弃个人生命的崇高精神。整首诗节奏明快,情感强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让我们感受到了吉鸿昌将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情怀。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