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opinjingxuan
rementuijian
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
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
众芳信妍媚,威凤难栖止。
遂于鼙鼓间,移植东南美。
封以梁国土,浇之浚泉水。
得地色不移,凌空势方起。
新青排故叶,馀纷笼疏理。
犹复隔墙藩,何因出尘滓。
兹辰去前蔽,永日劳瞪视。
槭槭林已成,荧荧玉相似。
规摹起心匠,洗涤在颐指。
曲直既了然,孤高何卓尔。
垂梢覆内屏,迸笋侵前戺。
妓席拂云鬓,宾阶荫珠履。
抱琴恣闲玩,执卷堪斜倚。
露下悬明珰,风来韵清徵。
坚贞贯四候,标格殊百卉。
岁晚当自知,繁华岂云比。
古诗无赠竹,高唱从此始。
一听清瑶音,峥然长在耳。
高雅的人必定喜爱竹子,借竹子寄托情感是很有道理的。它有峻拔的气节可用于面对战事,有虚心的品质适合对待贤士。众多花卉确实娇艳妩媚,但凤凰难以在那里栖息。于是在战鼓声声之间,移植了东南美好的竹子。给它以梁国之地作为生长环境,用清澈的泉水浇灌它。竹子得到适宜的土地颜色不变,向着天空生长的态势刚刚兴起。新长出的青竹排列在旧叶之间,剩余的枝叶笼罩着稀疏的纹理。它仍然被隔着墙垣,怎样才能摆脱尘世的污浊呢?今天去除了前面的遮蔽物,我整日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竹林沙沙作响已然形成,竹子莹润如玉。其布局构思出自内心的巧妙设计,修剪打理全凭随心指挥。竹子的曲直已然清晰,它的孤高是多么与众不同。下垂的竹梢覆盖着内室的屏风,迸出的竹笋侵入到门前的台阶。在歌妓的酒席上,竹子拂动着如云的鬓发;在宾客的台阶旁,竹子荫蔽着穿着珠履的人。抱着琴可以尽情悠闲地赏玩,拿着书卷可以斜靠着竹子。露水落下,竹子像悬挂着明亮的玉珰;风吹来,竹子发出清越的徵音。它的坚贞贯穿四季,品格远超百花。到了岁末自然会明白,它的繁华怎能与百花相比。古代的诗中没有赠竹的内容,这样的高声吟唱从此开始。一听这清美的诗文,那高亢的声音长久地在耳边回响。
此诗是刘禹锡应令狐楚之邀,为其赠竹诗而作的和诗。令狐楚很可能是在自己的住所移植了竹子,写诗寄给刘禹锡,刘禹锡便依韵和诗。当时的政治环境较为复杂,诗人之间常通过诗歌交流情感、表达志趣。令狐楚和刘禹锡都是有才华、有抱负的人,他们借竹子来传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念。
这首诗以竹子为主题,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诗的开篇点明高雅之人喜爱竹子并阐述原因,将竹子的“峻节”“虚心”赋予人格化的品质,赞美竹子的气节和品格。中间部分详细描写了竹子的生长环境、生长态势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垂梢覆内屏,迸笋侵前戺。妓席拂云鬓,宾阶荫珠履”,展现了竹子的实用价值和美感。接着通过对比竹子与百花,突出竹子的坚贞和孤高,“坚贞贯四候,标格殊百卉。岁晚当自知,繁华岂云比”,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赞赏和对其品格的推崇。最后,诗人提到古代无赠竹之诗,而此诗开启了赠竹高唱的先河,强调了这首诗的独特意义。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清新,既描绘了竹子的外在形态,又深入挖掘了竹子的内在精神,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1.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有气节、虚心、坚韧的象征。许多文人墨客喜欢以竹子为题材写诗作画,表达自己的高尚品格和人生追求。
2. 和诗是古代文人之间的一种诗歌交流方式,按照对方诗歌的韵脚、主题等进行创作。和诗可以展现诗人的才华和对原诗的理解,同时也增进了文人之间的友谊和文学交流。
3. 五音是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个基本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在古诗中,“清徵”常用来形容声音的清越、悠扬。
这首诗是刘禹锡与令狐楚诗歌唱和的佳作。从文学角度看,它是一首五言排律,形式规整,韵律和谐。在内容上,诗人围绕竹子展开,通过描写竹子的各个方面,层层递进地表达了对竹子的赞美之情。首先从竹子的品性写起,强调其气节和虚心的特质,这也是文人所崇尚的品质。然后描述竹子的生长过程和环境,体现了它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描写竹子与生活场景的结合时,如在酒席、宾客阶前等,展现了竹子的实用性和美感。最后通过与百花对比,突出竹子的独特和坚贞。从创作意图上,诗人可能是借竹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像竹子一样保持气节、虚心待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同时,也是对令狐楚的一种呼应,两人通过对竹子的赞美,表达了共同的志趣和价值观。对于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还能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