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张仲素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献寿词》
分享数:115
朝代: 唐朝 | 作者:张仲素 | 类型:

玉帛殊方至,歌钟比屋闻。

华夷今一贯,同贺圣朝君。

拼音
xiàn shòu 寿
[ [ táng cháo ] ] zhāng zhòng
shū fāng zhì , , zhōng wén       
huá jīn guàn , , tóng shèng cháo jun1
献寿词注音
  • xiàn
    shòu
    寿
  • [
    [
    táng
    cháo
    ]
    ]
    zhāng
    zhòng
  • shū
    fāng
    zhì
    ,
    ,
    zhōng
    wén
  • huá
    jīn
    guàn
    ,
    ,
    tóng
    shèng
    cháo
    jun1
献寿词古诗译文

各方的使者带着珍宝玉帛前来朝贡,处处都能听到歌乐钟鼓之声。如今华夏和夷狄已融为一体,大家一同恭贺圣明的君主。

献寿词古诗注解
  •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都用玉帛,这里指各国朝贡的礼品。
  • 殊方:远方、异域。
  • 歌钟:即编钟,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 比屋:家家户户,形容普遍。
  • 华夷:华夏和夷狄,泛指中原和边疆各民族。
  • 一贯:统一、一致。
  • 圣朝君:圣明朝代的君主。
献寿词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的内容来看,可能是在国家繁荣昌盛、四夷来朝的喜庆场合,诗人为向君主祝寿而创作的。在唐朝国力强盛时期,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纷纷与唐朝通好,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呈现出一片四海升平、万国来朝的景象,这首诗正是对这种盛世景象的生动描绘。

献寿词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宏大而喜庆的画面。首句“玉帛殊方至”,生动地展现了四方使者带着珍贵的贡品前来朝贺的场景,体现了唐朝的国际影响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歌钟比屋闻”则从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一片歌舞升平、欢乐祥和的氛围,暗示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颔联“华夷今一贯,同贺圣朝君”,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强调了华夏和夷狄的融合统一,大家共同为圣明的君主祝寿。这不仅体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赞美和祝福。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开阔宏大,充满了对盛世的歌颂和对君主的敬意。

献寿词知识点

张仲素,字绘之,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擅长乐府诗,其作品多以闺情、春思为题材,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他与王涯、令狐楚齐名,时称“三舍人”。

“玉帛”在古代不仅是珍贵的财物,也是一种重要的外交礼品,常用于朝贡、会盟等外交活动,代表着友好和敬意。“华夷”观念是中国古代对中原华夏民族和周边少数民族的一种区分,但在唐朝,由于统治者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华夷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华夷一贯”成为了一种社会现实和文化理念。

献寿词讲解

这首《献寿词》是一首典型的应制诗,它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唐朝盛世的繁荣景象和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通过注解和译文,了解每一句诗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其次,要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感受诗人对盛世的赞美和对君主的敬意。最后,要结合唐朝的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内涵,认识到唐朝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还可以了解唐朝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