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郡内书怀寄刘连州窦夔州》
分享数:76
朝代: 唐朝 | 作者:吕温 | 类型:写人|

朱邑何为者,桐乡有古祠。

我心常所慕,二郡老人知。

拼音
jun4 nèi shū huái 怀 liú lián zhōu dòu kuí zhōu
[ [ táng cháo ] ] wēn
zhū wéi zhě , , tóng xiāng yǒu       
xīn cháng suǒ , , èr jun4 lǎo rén zhī
郡内书怀寄刘连州窦夔州注音
  • jun4
    nèi
    shū
    huái
    怀
    liú
    lián
    zhōu
    dòu
    kuí
    zhōu
  • [
    [
    táng
    cháo
    ]
    ]
    wēn
  • zhū
    wéi
    zhě
    ,
    ,
    tóng
    xiāng
    yǒu
  • xīn
    cháng
    suǒ
    ,
    ,
    èr
    jun4
    lǎo
    rén
    zhī
郡内书怀寄刘连州窦夔州古诗译文

朱邑是个怎样的人呢?在桐乡还留存着他的古老祠堂。我内心一直仰慕他,这两个郡的老人们都知道。

郡内书怀寄刘连州窦夔州古诗注解
  • 朱邑:西汉大臣,以贤能著称,任桐乡啬夫时,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死后,百姓为他在桐乡建祠祭祀。
  • 桐乡:古地名,在今安徽桐城县北。
  • 二郡:指诗人所任职的郡以及刘连州、窦夔州所任职的郡。
郡内书怀寄刘连州窦夔州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吕温在郡内任职时,心怀感慨,或许是看到当地百姓的生活,联想到朱邑的事迹,于是写下这首诗寄给刘连州和窦夔州,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郡内书怀寄刘连州窦夔州古诗赏析

诗的开篇以疑问的形式引出朱邑,引发读者的好奇。接着通过“有古祠”这一事实,侧面烘托出朱邑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我心常所慕”直接表明诗人对朱邑的仰慕之情,这种仰慕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长久以来的内心追求。最后一句“二郡老人知”,则说明诗人的这种情怀并非隐秘,而是被当地的老人们所知晓,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身志向的坚持和坦然。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以朱邑为楷模,想要造福百姓的愿望。

郡内书怀寄刘连州窦夔州知识点

朱邑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以清廉、爱民而闻名。他的事迹体现了古代官员的一种理想形象,即关心百姓疾苦,为百姓谋福利。这种为官理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许多文人墨客都以朱邑为榜样,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追求。

郡内书怀寄刘连州窦夔州讲解

这首诗是吕温在郡内任职时的有感而发。诗中提到的朱邑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政绩的官员,他在桐乡任职期间,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吕温以朱邑自比,表达了自己想要像朱邑一样,做一个为百姓谋福利的好官的愿望。同时,他将这首诗寄给刘连州和窦夔州,也是希望与他们共勉,共同为百姓的幸福而努力。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吕温的政治抱负和高尚情怀,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古代贤能官员的敬仰和推崇。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