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温(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送僧归漳州》
分享数:116
朝代: 唐朝 | 作者:吕温 | 类型:

几夏京城住,今朝独远归。

修行四分律,护净七条衣。

溪寺黄橙熟,沙田紫芋肥。

九龙潭上路,同去客应稀。

拼音
sòng sēng guī zhāng zhōu
[ [ táng cháo ] ] wēn
xià jīng chéng zhù , , jīn cháo yuǎn guī       
xiū háng fèn , , jìng tiáo       
huáng chéng shú , , shā tián féi       
jiǔ lóng tán shàng , , tóng yīng
送僧归漳州注音
  • sòng
    sēng
    guī
    zhāng
    zhōu
  • [
    [
    táng
    cháo
    ]
    ]
    wēn
  • xià
    jīng
    chéng
    zhù
    ,
    ,
    jīn
    cháo
    yuǎn
    guī
  • xiū
    háng
    fèn
    ,
    ,
    jìng
    tiáo
  • huáng
    chéng
    shú
    ,
    ,
    shā
    tián
    féi
  • jiǔ
    lóng
    tán
    shàng
    ,
    ,
    tóng
    yīng
送僧归漳州古诗译文

这位僧人在京城住了好几个夏天,如今却要独自踏上遥远的归程。他平日里修行着四分律,穿着象征持戒清净的七条衣。那漳州的溪边寺庙旁黄橙已然成熟,沙田中的紫芋也长得十分肥美。沿着九龙潭的那条路上,能够与他一同前往的人想必是寥寥无几。

送僧归漳州古诗注解
  • 几夏:好几个夏天,指僧人在京城居住了较长时间。
  • 四分律:佛教戒律,为中国佛教律宗所依用的基本经典。
  • 护净:指僧人持戒修行,保持身心清净。
  • 七条衣:佛教僧尼三衣之一,也叫“入众衣”,僧人在礼诵、听讲、布萨等时穿着。
  • 九龙潭:可能是漳州当地的一处地名。
送僧归漳州创作背景

吕温生活在唐朝,当时佛教盛行,文人与僧人之间交往频繁。此诗或许是吕温为一位在京城修行多年的僧人归乡而作。僧人在京城历经数载修行后,决定回归漳州,吕温有感于此,写下这首送别诗,表达对僧人的情谊和对其归乡的感慨。

送僧归漳州古诗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首联“几夏京城住,今朝独远归”,通过“几夏”和“今朝”的时间对比,“京城”和“远归”的地点对比,凸显出僧人归乡的急切和这份行程的不易。颔联“修行四分律,护净七条衣”,描绘了僧人严谨的修行生活,展现出他的虔诚和持戒精严。颈联“溪寺黄橙熟,沙田紫芋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漳州的美好景象,黄橙、紫芋等意象充满了生活气息,也暗示了僧人归乡后将拥有宁静而丰饶的生活。尾联“九龙潭上路,同去客应稀”,以景结情,九龙潭路上行人稀少,既表现出归乡之路的寂寥,也蕴含着对僧人独自前行的牵挂。

送僧归漳州知识点

1. 四分律是佛教戒律,在中国佛教律宗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2. 七条衣是佛教僧尼的重要服饰之一,不同的衣制在佛教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使用场合。

3. 唐代文人与僧人交往密切,诗歌中常常出现与佛教相关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

送僧归漳州讲解

这首诗整体围绕送僧归乡展开。从僧人在京城的修行生活,到对其归乡后漳州景象的想象,再到归乡之路的寂寥,诗人层层递进地表达了对僧人的送别之情。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诗句的意象入手,体会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例如,黄橙、紫芋等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传达出一种生活的宁静与富足。同时,我们还能通过这首诗了解到唐代佛教文化的一些特点,如佛教戒律、僧人的服饰等,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社会和文化。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