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其它作品精选

zuopinjingxuan

《白鼍鸣》
分享数:167
朝代: 唐朝 | 作者:张籍 | 类型:写雨|写风|写水|写人|

天欲雨,有东风,南谿白鼍鸣窟中。

六月人家井无水, 夜闻鼍声人尽起。

拼音
bái tuó míng
[ [ táng cháo ] ] zhāng
tiān , , yǒu dōng fēng , , nán 谿 bái tuó míng zhōng       
liù yuè rén jiā jǐng shuǐ , ,        wén tuó shēng rén jìn
白鼍鸣注音
  • bái
    tuó
    míng
  • [
    [
    táng
    cháo
    ]
    ]
    zhāng
  • tiān
    ,
    ,
    yǒu
    dōng
    fēng
    ,
    ,
    nán
    谿
    bái
    tuó
    míng
    zhōng
  • liù
    yuè
    rén
    jiā
    jǐng
    shuǐ
    ,
    ,
     
    wén
    tuó
    shēng
    rén
    jìn
白鼍鸣古诗译文

天快要下雨的时候,东风吹拂,南边小溪里的白鼍在洞穴中鸣叫。六月的时候,家家户户的井里都没水了,夜里听到鼍的叫声,人们都起身了。

白鼍鸣古诗注解
  • 白鼍(tuó):即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以制鼓。
  • 谿(xī):同“溪”,指小河沟。
  • :洞穴。
白鼍鸣创作背景

张籍生活在中唐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但也面临着一些自然灾害等问题。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生活中观察到白鼍鸣叫与天气、人们生活的关联后创作的。当时可能在某些地区存在干旱等情况,白鼍的鸣叫被当地百姓视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与天气变化有着某种联系,诗人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此诗。

白鼍鸣古诗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前两句“天欲雨,有东风,南谿白鼍鸣窟中”,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下雨前的景象,东风起,白鼍鸣,给人一种雨将至的预感,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氛围。后两句“六月人家井无水,夜闻鼍声人尽起”,则将视角转到了人们的生活上,六月干旱,井里没水,而夜里鼍声响起,人们都起身,暗示了人们对鼍声的关注,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鼍声与天气变化有关,希望能通过鼍声预示的天气变化来缓解干旱。整首诗以小见大,从自然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细节中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对自然的依赖。

白鼍鸣知识点

1. 白鼍是中国特有的鳄鱼品种,在古代被视为一种与天气变化相关的神秘动物。

2. 张籍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3. 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知识,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预测天气和指导生产生活。

白鼍鸣讲解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现象和人们生活的小诗。诗人首先描绘了下雨前的自然景象,东风和白鼍的鸣叫暗示着天气即将变化。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到六月干旱,井里没水,人们在夜里听到鼍声都起身,这反映出人们对天气变化的期待和对干旱的担忧。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他们与自然的紧密联系。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网站地图Html版http://www.881023.com 渝ICP备2022014363号-1